6月28日,成都市教育局召开全市3-6岁儿童习惯养成教育创新实践启动会,发布了《成都市3-6岁儿童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和《成都市3-6岁儿童习惯养成教育建议清单》,全面系列性、科学化创新开展3-6岁儿童习惯养成教育。
【来源:四川在线_滚动新闻】洪永争评论家马忠的理论专著《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生态内涵》,以儿童文学生态内涵为统领,站在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发展的节点,通过考量中国当代儿童生态文学作品的风貌与内涵,全面、系统地论述当代中国儿童文学关于生态写作方面的成就与走向,为当下中国儿童生态文学写作作
来源:【中国教育报】心理学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童年时期的经历,是一个人生命的底色。童年幸福的人,通常性格积极乐观、人格健全独立,每一次回望童年,都能感受到爱和希望,获得面对挫折和挑战的力量。
本报青岛10月17日讯(记者 田玉 纪秀君 赵彩侠)今天,以“顺天性 立德性——绿色教育·乐享童年”为主题的中国教育报第八场名园现场会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一幼儿园成功举办。青西一幼园长邵瑜围绕“自然天放 尽性成德”,介绍了幼儿园绿色课程25年来的创生实践。
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广西北海家长杨女士购买了线上课程还原花开过程,但孩子看了没什么感觉。2021年11月25日,南方周末绿色研究中心与全国自然教育网络发布《咱家的自然课:中国家长生物多样性认知调研报告》,通过全国27省137市2591份问卷和14位家长、自然教育从业者访谈发现,家长虽然认为家庭是自然教育的主力,但自身自然知识不足。
好诗鉴赏(二)“王宜振教童诗”栏目以推荐中国现当代适合儿童阅读的较新的诗歌文本并对之加以品读为主,以此推动全国诗教工作的开展。同时,本平台还开辟“孩子的诗”“诗教课堂”“诗歌后面的故事”“好书推荐”等栏目,欢迎全国诗教工作者、诗人参与互动,共育诗歌教育的花园。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洪秋霞 谢新燕秋去冬来,孩子们陆续穿上了厚厚的外套,带上了围巾、帽子、手套等冬季防寒物品。在上学的路上也发现了这样奇特的景象:排排树木一夜之间竟然统一“着装”,穿上了“白大褂”。为什么要这样?树木也会像人一样怕冷吗?树木是如何过冬的呢?
来源:【首都儿科研究所】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自然环境有利于儿童保持注意力、自信、健康和平衡。适宜的户外活动能够满足儿童活动的需要,让儿童在活动中放松心情,得到情感的宣泄,有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还可以让他们沉浸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之中,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自然缺失症是怎么发生的呢?
近日,针对“消失的课间十分钟”问题,很多学校想方设法丰富孩子们的课间生活。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凤鸣未来学校,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学习自制游戏器具,学会玩打弹珠、挑木棍等传统游戏。“消失的课间十分钟”在引起热议之余,也引起了人们的集体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