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在看王阳明心学,我心中有好多事,有好多想表达的话,用一句话却总也概括不了,于是我看起了王阳明心学。以前普爸讲课时,曾说过王阳明的书很好,我没去买,当时我不需要,我读了高中后就讨厌看书,觉得看书没什么用,我心中懂各种大小道理,不需要看书,到儿子上小学才强迫自己跟他一起看。
“圣人无善无恶,只是‘无有作好’,‘无有作恶’,不动于气。”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礼节仪式与其奢侈繁杂,不如节俭,正如丧礼那样,与其在仪式上准备得隆重而周到,不如在心里沉痛地哀悼死者,因为心中之礼比其外在形式更重要。
人生世俗之间,本不存在所谓好坏,但是有了立场、标准、意识之后,才有了关于好坏的感受。人有喜怒之情,我们会将世俗定论为都是祸福,这都是自然状态,但是凡事适度方可,如果因为主观意识而生出过多的负面情绪,而因情绪使然又导致人生变得更糟,那么人就成为了被情绪驾驭的傀儡,这样的人生才是最糟糕的。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写下了《传习录》这部经典,而广传于世,也被后世称之为阳明心学,在海内外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那么在阳明心学中有一句话是足以奠定圣人的名号,这一句大道至简的话,是直接直指大道本源,直指心源,见性成道。
第126天 无善无恶。善智慧义:1 清静自然,心无挂碍。2 开悟通透之后,不再昧于善恶。善学法义:红灯停绿灯行准则,是小朋友的善恶观,但这个概念上小学后就不再想了,因为我们通过十几年的实际践行,已经完全遵从和适应,这便是对规则已植入于心的无善无恶。
关于性善或恶是千古难题,到现在也没有明确结论,但谁都不能否认后天成长环境的影响,也正如很多人做实验的那样,一对孪生婴儿,由于某种原因,从小被分开,成长在不同家庭,后面会发现,两人性格及价值观可能会截然相反。
摄影:雅罗斯拉夫·别洛乌索夫近日,一段河南女子在斑马线上被汽车碾压两次的视频在网上流传。 有人说,这是6年前佛山小悦悦事件的翻版。 甚至有人直言:路人不救人,是因为他们冷漠了人性。确实,如果路人在女子被撞后及时伸出援手,将她带离路口,她就不会第二次遭遇被压死的悲剧。
现在悟道人们常说空,常说道,常说无善无恶,可仔细分析他的言论,是真正的空,真正的无善无恶吗?首先他们强调无善是为自己不想用心做善事找借口,其次他强调无恶为自己的小恶找依托,其实他心中时时是以善恶分别的心态来分析,只不过哪方有利时就说也一方没有罢了。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宋至明中叶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深化与成熟时期。理学伦理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干,同时吸收了玄学、佛学和道教的思辨特点与修养方法,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全面总结。其中,天理人欲之辨是宋明理学的重要问题,贯穿于理学的本体论、心性论和工夫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