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真人是元始天尊的高徒,名列阐教十二金仙,他不仅法力高强,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很喜欢护犊子。哪吒早年是个典型的熊孩子,隔三岔五地闯祸,但无论哪吒闯下什么祸事,也不管过错是否在他,太乙真人总是倾向于维护哪吒。
在封神的浩瀚篇章中,哪吒作为西周伐纣的璀璨将星,脚踏风火轮,手持火尖枪,凭借混天绫、乾坤圈等法宝,冲锋陷阵,屡立奇功,最终肉身成圣。然而,深入探究便会发现,哪吒看似圆满的结局背后,实则藏着诸多遗憾,其成就与他所拥有的先天资源严重不匹配。
最近,《哪吒2》的热映让这位神话少年再次成为焦点。哪吒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闹海杀龙、剔骨还父、莲花化身……但你是否想过,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角色,究竟从何而来?他的形象是否有历史原型?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哪吒背后的千年历史与文化密码。
时光网特稿 国产动画电影《新神榜:杨戬》本周一空降定档,于今日正式上映。此前,国漫喜欢改编孙悟空、哪吒、白蛇、青蛇这样的人物故事,这次,追光动画聚焦二郎神杨戬,继 《新神榜:哪吒重生》之后,拓展他们的“封神宇宙”,并对原先的神话故事进行大幅度改编。
在传承发展中,经佛、道、儒思想不断融合,叙事技巧手法不断完善,哪吒故事成为古代神话元叙事的重要思想源头,为古代小说、戏曲、近代电影以及当代数字化影像制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的经典范例。
春节档影片《哪吒之魔童闹海》上映10天,截至记者发稿,票房已破65亿元,成为近期最热的社会话题之一。一个关于“哪吒”读音的问题随之而来。普通话里,“哪吒”读“nézhā”。各地方言里,“哪吒”读音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