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抗大,是一所在战火中诞生的军事学校,在抗战初期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创建,历经残酷战争的腥风血雨,转战胶东一百多个偏僻山村驻地,在敌人重重包围的夹缝中流动办学,历经十年艰辛,为革命培养出近万名的军事人才和地方干部,共出了少将22名,中将8名,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就是这所学校第八期学员。
◇原文:莫文骅(1937年抗大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节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资料》抗大是毛泽东主席亲自倡导和主持创办的一所专门为抗日战争储存、培养、输送军政干部的学府,是革命的大熔炉。
1938年7月,苏钢和几名同志从河北南宫出发,前往延安参加抗大学习。这一走就是四个月,11月初他们才到达延安。其间经过山东、河北、山西和陕西四省,过了3座大山,穿过了两条敌人的封锁线,平汉路和同蒲路。这一漫长的求学之旅就让他们受到很大的锻炼。
另一方面,在推广和吸收抗大总校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胶东革命环境与形势,因地施策,形成了以战场为课堂、边战斗边学习、学战结合、灵活授课等特色办学方式和教学模式,为部队和地方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的指战员和管理干部,为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作出巨大贡献,成为我党火线办学的楷模。
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年代,除了正面战场上的浴血奋战,我党在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也做出了巨大努力,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我党于1936年创办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后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这所特殊的大学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养了大批优秀将领和军事人才,为夺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很多人都知道抗大,却不知道这所大学曾经的校长们后来都怎么样了?
朱光同志,山东济南人,1938年参加革命,在革命战争年代,历任八路军115师343旅教导大队学员、教导大队军事队党支部书记、抗大第1分校2校第11队指导员、冀鲁豫军区陆军中学校部指导员、冀鲁豫军区特务营分总支部书记、直属队总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