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列在茂陵博物馆内的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复刻品。“这件是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的复刻品,它出土自陕西兴平市,现在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基本陈列展厅的代表性文物。我们可以看到铜犀尊的头部向上抬起,身体上肢略微屈曲,似乎在不慌不忙地前进,耳朵立起,牙齿张开,十分栩栩如生。
原标题:数说犀尊 感受古今6月1日,观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厅参观西汉错金银云纹铜犀尊。6月1日,北京,观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数说犀尊”展览。本次展览依托馆藏西汉错金银云纹铜犀尊打造集三维数据采集、数据融合、互动展示、活化利用、环境监测于一体的智慧展厅。
#头号有新人#错金云纹铜犀尊壮硕,似乎能感触到肌肉下鲜活的脉动通体金、银两色的错金云纹间以古纹、涡纹交错辉映与黝黑的底色起伏的肌理完美融合谁见了都会忍不住惊叹一声吧头部有双角,一前一后两耳短小耸立三瓣蹄健壮的四肢皮厚而多褶皱头身比例,骨骼与肌肉的比例都是如此写实犀首昂扬,目视前方
“犀尊”是指国家博物馆馆藏的西汉错金银云纹铜犀尊,“数说犀尊”展以一物一展的形式,分为五个单元从出土经历、功能特点、铸造和装饰工艺、造型美学等方面对这件国宝级文物进行全方位解读,并突破常规展陈手段,综合运用数字技术带给观众全新体验。
在“数说犀尊”展上,借助高清三维扫描、超高清显示、增强现实等技术,观众能捕捉更多文物高清细节。这是犀尊重现天日时的场景——1963年1月11日,陕西省兴平县豆马村村民用锄头取土时,意外挖破了一只灰色大陶瓮,瓮里立有一尊铜犀牛。
在“数说犀尊”展览上,展厅综合运用了高清三维扫描、超高清显示、人工智能、红外感应、增强现实等科技手段展示文物研究成果。本报记者 洪星摄科技日报北京6月5日电 (记者孙明源)依靠数字科技,一件展品也可以撑起一场展览。近日,“数说犀尊”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刘冕 邓伟历时近1年,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复活”了。国家博物馆专门为这件青铜重器举办“数说犀尊”展览。观众通过一台可视导览器,可以与2000余岁的文物“对话”,了解它的前世今生。值得一提的是,藏在犀尊内的17件文物也亮相了。
当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文创品牌“国博衍艺”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文创体验区推出特别活动“创绘体验之文创大变样”,邀请观众通过动手创作,深入了解国博馆藏文物,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这是国博文创体验区摆放的香囊(5月18日摄)。 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5月18日,市民在犀牛尊素胚上涂色。
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于1963年在陕西出土,高34.1厘米、长58.1厘米,现藏于国家博物馆中。整件器物饰以错金银云纹,精美华丽,是一件酒器,它的“肚子”就是用来装酒的哦!古人认为犀牛是灵兽,可治水患,也认为它是辟邪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