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的教育类故事当中,孔融让梨,应该是传播最广的故事之一。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时候,小时候孔融把梨让给了他哥,长大之后,他哥把命让给了他!而且,长大之后的孔融,过得其实非常不如意。虽然心怀理想,道德感也极强。但他后来的人生,却恰好赶上了东汉末年的乱世,一生都过得很无奈。
台湾中时新闻网刊发台湾学者王菎义撰写的文章说,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这套儒家思想使用“伦理勒索”,强迫性要求兄弟应该要礼让,结果可能是养成弱小的弟弟,在成长的过程必须不断面临兄长的霸凌,所以从现代社会平权的观念来看,这绝对不是一个好故事。
4岁的孔融让梨的典故家喻户晓,而他的亲哥哥为他让了命又有几人知道?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被逮捕,谭嗣同在《狱中题壁》中写道“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首诗前两句是引用的两个历史名人的典故,而第一句“望门投止思张俭”里的张俭引发了一桩惨案,导致朋友家人被连累:169年,张俭弹劾欺压百姓的大太监侯览被追杀,一路逃亡,遇到门户就求别人收留,这就是“望门投止”的由来!
“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都是耳熟能详,长期以来,被作为是“谦让”品质的典范,被老师和家长用来教育孩子从小要懂得谦让。故事中,4岁的小孔融将大梨让给了哥哥和弟弟,自己选择了最小的那个,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因此这成为了“谦让”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