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嘎这个名字来自史诗《江格尔》。力大无穷的英雄江格尔,在南西伯利亚的图瓦国,读音变成了姜嘎。姜嘎每天上午10点到宾馆来——宾馆在清澈的安吉拉河的南面,是国宾馆。虽说是国宾馆,房子却很小。走廊铺着厚厚的羊毛地毯,墙上挂着大幅油画,整个宾馆只有二十多个房间。
近日,内蒙古赤峰,老师在给学生们上音乐课的时候,鼓励学生们展示自己喜欢的音乐形式。一名男生展示了呼麦,表演时气定神闲,声音引人入胜。老师表示,这位学生是自学的呼麦,也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让民族文化得到弘扬。
中新社呼和浩特11月6日电 题:蒙古族呼麦:从一人歌喉听万马奔腾中新社记者 张玮大幕拉开,昏黄的灯光映照着台上的古老乐器,马头琴、陶布秀尔(蒙古族传统弹奏乐器)先声夺人,呼麦、长调等蒙古族音乐技能轮番上场,合声瞬间席卷整个舞台,将观众“拉”到内蒙古大草原,沉浸式感受万马嘶鸣、踏草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说起蒙古族的音乐,不能不提起“呼麦”这个独特的歌唱技巧。一声呼麦,绵长不绝,仿佛与蓝天草原产生了共鸣,是与自然的合声,可以连带着人的耳膜一起震动,感受着属于草原的特色风情。
有关于呼麦是如何产生的传说有很多,蒙古人有一种奇特的说法:蒙古族远古先民在深山游牧时听见河流、瀑布发出的在山谷回荡的声音时动人心魄,便虔诚地模仿。还有一种说法是:呼麦最早的实用意义就是畜牧和狩猎,好的猎人可以模仿任何野兽的叫声。
传说中蒙古高原的先民在狩猎和游牧中虔诚模仿大自然的声音,在深山中活动,见河汊分流,瀑布飞泻,山鸣谷应,动人心魄,声闻数十里,便加以模仿,遂产生了呼麦。呼麦既可一人演唱,也可多人演唱,主要流传于中国北方的内蒙古地区,蒙古国的西部和俄罗斯的图瓦等蒙古族聚居区,从13世纪产生传承至今。
新华社呼和浩特6月11日电 2009年,我国蒙古族呼麦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随后的十几年内,呼麦从一开始仅限于文艺团体部分演员当中的“小众”艺术,不断向社会大众拓展,学习者与日俱增,也逐渐摸索出了创新传承的道路。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瑞典特派记者 殷淼】编者的话: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开幕式7日在哈尔滨举行,这座“冰城”凭借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和丰富多彩的冰雪文化,吸引全球的目光,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文化、创意和协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