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西安6月13日电 (记者 张一辰)“陕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汇集区和供给地,受水地民众所用的每10杯水中,就有7杯来自陕西。近年来,我们从源头守护好水源地,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陕西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张清香13日表示。
来源:【西安日报】6月13日,记者从陕西省生态环境厅举办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陕西省水源区水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地,陕西以汉江、丹江为重点进行保护,汉江、丹江干流出境断面水质十年来稳定保持Ⅱ类及以上,流域内7个国控断面水质达到Ⅰ类,江水丰盈
秦岭为骨骼,黄河为血脉八百里秦川,五千年胜地人文鼎盛,江山如画烟火升腾,亘古亘今三秦大地,这里是陕西来陕西,看岁月深沉——文明源头,文化渊薮陕西“很中国”蓝田、半坡、石峁,探源中华文明兵马俑、铜车马,演绎赳赳大秦青铜何尊,镌刻最早的“中国”鎏金铜蚕,映射丝路的传奇黄帝陵前,祭人文
新华社西安11月24日电 题:心中流过一泓清水——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地干群护水观察新华社记者邵瑞汩汩汉江水汇入丹江口,造就了浩瀚如海的湖面。向上游探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陕西安康市,是向丹江口水库供水量最多的地区。
陕西,青绿几何?秦岭陕西段生态环境优良等级面积达99.3%;汉江、丹江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十年稳定保持Ⅱ类及以上,流域内7个国控断面水质达到Ⅰ类;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余公里……在这些数字的背后,藏着陕西生态文明建设的“组合密码”。
华商网讯(记者 董旭叶)水利万物,泽被众生。打开中国地图,俯瞰万里平畴,一条蜿蜒北上的人工明渠,从秦巴山间出发,跨江淮、穿黄河、依太行,在1432公里的长途跋涉中一路北上、滋润四方。这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新华社西安12月12日电 题:寻访汉江源,遇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第一滴水”新华社记者张京品、王泽昊冬日山间的凉风,吹拂过深邃的秦巴山谷,汉江水滚滚流淌。发源于陕西省汉中市的汉江,又名汉水,是长江的最大支流,历史上与长江、淮河、黄河并称为“江淮河汉”。
新华社北京11月28日电 11月28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悠悠汉水 汩汩清流——陕西安康在青山绿水间绘就安居乐业新图景》的报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起点丹江口水库,犹如一口巨大的水瓮,承载着汉江与丹江的融汇。
图为商洛市两河口生态岛水生态修复示范项目。 受访单位供图眼下,虽是冬天,但商洛市区的丹江河畔并不冷清。清晨,商州群众运动公园内健身的市民络绎不绝。傍晚,望江楼下,唱秦腔和跳舞的群众聚集在一起,更是热闹。“丹江两岸建得越来越好了,公园的设施和绿化也做得不错。晚上来散散步,很舒服。
6月13日,由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陕西省水利厅、陕西省水利学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系列活动在宁强县启动。汉江是长江最长的一级支流,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引汉济渭工程重要的水源地。
丹江两岸烟波浩渺,碧水万顷。清澈、甘甜的汉江水,千百年来滋养了一代代人。如今,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十载,优质的汉江水,随着宏伟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奔流,润泽千里。陕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承担着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光荣使命。
陕西网讯 11月26日,陕西省新闻发布会上,陕西省水利厅一级巡视员、新闻发言人左怀理介绍了陕西省水网建设有关情况。记者了解,陕西省内“南水北调工程”引汉济渭秦岭输水隧洞全面贯通,三河口水利枢纽、黄金峡水利枢纽下闸蓄水于2023年7月顺利通水,已累计向西安市供水超1亿立方米。
近年来,陕西聚焦秦岭区域、黄河流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筑牢生态屏障,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近日,“绿水青山踏歌行三秦大地生态兴”2024美丽中国·看陕西网络媒体采风活动举行,活动深入陕北高原、汉江流域、秦岭北麓等地区进行探访。
陕西省水利厅二级巡视员张斌成西部网讯(记者 苏静萌)10月25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会上,陕西省水利厅二级巡视员张斌成表示,截至2023年底,陕西共建成水库1060座,总库容约117亿立方米,建成引提水工程4276处,各类工程总供水能力约135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