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星球的随身音乐史,其实是个音质越做越烂的过程。数字化的CD取代了模拟的黑胶唱片,成为广泛流通的音乐传播途径,而以MP3、AAC为代表的有损数字音乐,却又杀死了这个无损数字音乐先驱,世人美其名曰“数字音乐革命”。
大家是否知道曾经带给我们无数欢乐的CD唱片,到底是从何而来的呢?其实早在1957年第一张光碟片在实验室诞生开始,到1978年CD(Compact Disc)碟片正式商品化,再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辉煌期,碟片技术随着CD的广泛普及而获得巨大发展。
上世纪80年代,SONY 公司的大贺典雄确立了CD 商业化的目标。此后,借着它的高质量数字录音,高速的随机播放和直接查找曲目的能力,CD 随身听迅速取代了驰骋了随身听市场多年的磁带产品。 CD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的同时,大贺典雄意识到CD 随身听唱片终究还是一种只读介质。
当然,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于是就把老婆叫来,让她欣赏,不过人家毫无兴趣,于是只好挖空心思想些问题让她回答,比如哪台比较漂亮啊,老婆随手一指,那种感觉,大概类似于她在奥特莱斯买衣服时候,我经常会做出的行为吧。
前面有一篇文章推荐了利用胆缓冲来消除低端数播的数码味这一方法,其中不小心触及到了一个论题,我也直接下了CD会数播取代是一个趋势,引发一轮争论。争论的观点有两种,可想而知的,一种就是支持CD会被数播取代的这个观点,另一种就是批判CD会被数播取代的观点。
早在那个还在为下一代播放器介质争论不休的年代里各种播放器产品百花齐放,CD/MP3/MD等播放器是当时的主流,iRiver是那个年代里众多品牌中杀出的黑马,不仅产品布局非常全面,产品也很有个性,是那个年代里不少年轻人的“梦想机”。
仅以此文纪念本人2000-2006年中学时代的青春年华,记录一个80后老男孩的MD数码机械情怀,向SONY致敬。——前言。(文章配图:月牙闪耀的王者光芒 机型:SONY MZ-EH1)01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八零后,曾经被誉为"垮掉的一代"。
曾经有个年龄测试图在微博上被疯转,图片里是一盘磁带和一支笔,而原发者一句:” 看懂这张图,说明你老了“,戳中无数人。虽然时间能够改变很多东西,但是有些事情却始终不会被改变,比如无论年纪,我们总能从音乐中收获最纯粹的感动。
Walkman,一个历经沧桑的随身听品牌。正如当今提到音乐播放器,大家都会想到iPod一样,21世纪以前索尼Walkman就是随身听的代名词,影响着许多许多人。1979年,在那个人们还无法将音乐带到街上的年代,世界第一台Walkman随身听TPS-L2在索尼公司诞生。
CD机的替代品,这款机器是索尼发布的最后一款MD机,搭载音效系统与NH1相仿,由于Hi-MD的出现,使MD碟片的容量有了巨大的进步,这个时期MD的音质已经可以与CD媲美,主要是可以通过pcm录音同于CD音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