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3日,盐津县召开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推进会,听取情况汇报,梳理存在问题,部署下步工作,要求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走好树立群众路线,切实增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提升效率意识,脚踏实地、攻坚克难地做好每-件事情,紧扣目标,竭尽全
近年来,盐津县结合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把易地扶贫搬迁与推进城镇化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相结合,采取“三进一建(进县城,进集镇,进现有村庄、建安置点)”方式和农村危房户就地实施危房改造的方式推进异地扶贫搬迁工作。
如何让他们尽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快速融入新环境、开启新生活,成为昭通团结社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社区党总支决定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在倡导易迁群众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同时,引导他们快速融入新生活、适应新环境。
10月19日,昭通市政协副主席胡建普一行到盐津县调研横江流域重点区域避险搬迁工作推进情况。调研组一行先后来到普洱镇普洱渡铁索桥、刷把滩,盐井镇东风大桥、沙坪桥,柿子镇两河口,庙坝镇楠木大桥等地,通过听取各乡镇、各部门开展避险搬迁工作情况汇报,详细了解盐津县对洪涝、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历年来发生灾害的类型及损失情况和各类自然灾害威胁对象人群规模情况。
【来源:云南网】近年来,昭通市盐津县始终把“稳就业”摆在工作突出位置,通过帮扶水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业车间建设,积极探索就业新模式,不断吸纳搬迁群众就近就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截至目前,盐津县水田易迁安置点共有6家帮扶车间入驻,吸纳就近就业1000余人。
去年以来,我县陆续启动了26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计划搬迁2891户12239人。至目前,生基、铜鼓寺、新田、灯草、串丝、花斑沟、石笋、大坪、大田等10个安置点住房和基础设施已全面竣工;水平、石门、龙塘、小寨、新华、三河、芭蕉、中坝、椒子。
历史选择了后者,于是,一个通“地铁”的中国县城诞生了。“地铁”当然是一种调侃,但盐津县城的确可能是中国最“艰难”的县城,地处关河峡谷,毫无施展空间,勤劳的人们只能凿石而居,问山要地,形成了迥异于平原城镇的生活状态。
盐津县,地处滇东北云川交界处,居昭通、宜宾两城市之中部,古时因拥有盐井并设渡口渡汛而得名,现在的盐津却是因为狭窄凶险的县城而出名,县城沿河而建,两边都是峭壁,在狭窄的河边建房子,很多房子有一半地基是建在河里,雨水季节很多房子都会被水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