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高校和科研机构将相继进入假期模式。不过,仍然有批人有些焦虑,因为假期也意味着要准备2025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特别是今年的申请变动不少。前不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先是发布《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提出了六项改革。
在北京理工大学的官网在近日更新之后,外界发现该校数学与统计学院新增了一位教授,这位教授就是此前担任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副院长的国家杰青得主张希承教授,这样下来算是武汉大学流失了一位顶级学者,而北京理工大学则是获得了一位顶级学者,虽然说这种人才的流动,在我国高校中属于比较常见的现象,但是考虑到国家杰青的级别较高,这位学者的流动还是引发了外界的高度关注。
吴刚,男,汉族,中共党员,工学博士,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担任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智慧建造与运维国家地方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等。
·8月9日,陕西师范大学官网发布消息称,“新突破!我校荣获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及2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实现了我校自主培养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历史性突破”。2022年度国家杰青、优青项目评审结果近日揭晓,国内已有11所高校陆续披露其斩获情况。
人才对于高校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高层次人才,高校想要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多科研成果,就需要拥有足够的人才,因此各大高校不仅要留住人才,还要引进高层次人才,助推学科建设,倘若高校人才流失严重,就会对学校发展产生影响,因此一些知名教授一旦发生变动,就会被关注。
石教授毕业于江苏师范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在苏州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多年来聚焦于手性吲哚化学领域,在构建结构复杂多样的手性生物活性杂环骨架方面有诸多突破,在Acc. Chem. Res.、J. Am. Chem. Soc.等化学领域知名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120余篇。
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七所高校之一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在近日迎来了一位非常年轻的学者担任副校长,这位学者就是45岁的国家杰青获得者於志文教授,这位由同为国防七子之一的西北工业大学培养的学者,在出任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副校长之前,他已经是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的院长了,这位有非常不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