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11月黄埔本校开学,学习科目有步、炮、工、经理四科,入伍生达4400余人。但这六期学生与五期学生一样,也因国共分裂以及广州起义等,学生流失特别多,留在黄埔本校的学生到1929年2月毕业的仅有718人。
珍贵历史照片首度公开,摄于1926年7月1日,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广州国民政府在大元帅府成立一周年纪念日,海军中将潘文治,时年44岁,当时任国民革命军军事委员会海军局代理局长,广东军事委员兼国民政府缉私卫商管理委员会委员、广州市郊第二区农民协会执行委员长、珠村农民协会会长,是中国共产党的挚友,与周恩来,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郭沫若,蒋介石,李济深,孙科,宋子文,廖承志等国共两党高层及俄国顾问出席庆典。
在历史虚无主义泛滥的今天,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客观了解人物生平和历史贡献,不是人云亦云,而是究其所以后臧否人物呢?我们评价一个人都有“盖棺定论”的说法,那么邓小平在郭沫若追悼会上的悼词就是这个“定论”!
郭沫若(资料图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20世纪20年代的广州是革命浪潮激荡的中心。1923年,中共中央机关从上海迁来广州,同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先河。之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从广州启幕。
中新网北京2月23日电 题:郭沫若之女追忆父亲:有笔的时候提笔,有枪的时候提枪中新网记者 程宇“这张照片是北伐的时候在韶关火车站留下来的,郭沫若穿着军装挺帅气的一个形象。”近日,郭沫若之女郭庶英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展示了一张父亲在北伐战争期间的珍贵照片。
1939年1月,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开办了第一期参谋训练队,各部队总共送来了130多个学员。毛主席对此事非常重视,特地派出他的军事高参来教授战略学课程,也就是被称为“党内一支笔”的郭化若。训练班负责人有些失望,对毛主席说道:“我还以为是您来教展战略学课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