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大街上看到纹着花臂和留着刺头的人,会不自觉的感到恐惧吗?会在心里告诉自己“离他们远点,这一看就不是什么好人”吗?如果你在路上遇一个穿着奇装异服,留着稀奇古怪的发型,头发染成五颜六色的的女生,你会想“这一看就不是什么好女孩,以后也不能娶这样的女孩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为什么少部分上海本地人比较排斥外地人?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一直以来都是吸引外地人才和投资的热门目的地。然而,有一少部分上海本地人对外地人存在一定程度的排斥情绪。
我身边认识的河南人年龄分布有二十多岁,三十多岁,六十多岁三个群体,以前我没有接触过河南人,也就是在2020年9月7日因为工作关系才接触到这个群体,在两年多的相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身同感受,我觉得有些人对河南人存在偏见是带有一定有色眼镜的!
一提到上海,人们脑海中除了想到“高收入、国际化”之外,最深的印象就是上海当地人的“排外”情绪了,而且这种印象根深蒂固。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一个上海原住民老爷爷的一番话,有理有据地道出了真相。近日,一位博主随机采访了上海的原住民,询问关于“上海人是否排外”的相关看法。
加上现在是大数据时代,你刷的越多推送的就越多,这印象就如此不断的加深,于是就出现了离谱的言论:什么河南人什么都偷,东北人除了老铁就是精神小伙,完全没有素质,上海人抠门小气又斤斤计较,北京人排外又能装看不起外地人,还有什么山东电视台太土等等一些言论...
今天来了一对夫妇,一听口音,就知道是河南的,看到河南人,就想一段有趣的往事。那是2021年10月份,我们在上海宝山一家家政公司参加培训,我培训的项目是老年护理,另一个小媳妇培训的项目是育儿嫂,虽然我们培训项目不一样,但吃的,住的都在一起。
我作为河南人很明确的告诉你,是的。从小学懂事开始,是跟姥姥一块住的,姥姥有时候虽然有时候爱占小便宜什么的,但是她们教育我的却是真诚待人、不贪图小便宜、多分享。在学校有些人不带零食,带着一群人去“抢” “乞讨”那些带零食的。
历史的、传统的重负本已使多灾多难的河南人步履维艰,而来自大都市、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的白眼又使他们再次被绑在了精神的十字架上,慌恐、迷失、无奈、自卑和愤怒的情绪使河南人,尤其是在外地奔波的河南人感到处处羁绊,灵魂再次被带上了枷锁,自尊被无情地切割着——体无完肤。
说起中国的“中心地带”,如果从地理、历史、文化角度来分析,授予河南那是当之无愧、实至名归。而河南省又以人口数量众多出名,达到9990多万,河南人向外省流动务工数量也挺大的,每年外出务工的人数超过千万,遍布全国各地的各行各业,也因此容易出现长期被外界妖魔化、污名化的现象。
这种印象在我身上不断加深,所以他们暗地里对河南人的评价很离谱,尽管东北人是有灵性的,除了老铁。然而令人愤慨的是,根据《北京市垃圾回收利用及产业化研究报告》,当时北京的4.6万名民工垃圾捡拾者来自四川,1.7万人来自河南,1.1万人来自河北,1700人来自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