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包勇徐贵祥接受记者采访 见习记者 汪雨晨 摄 “浙江是一块文学的土地,浙江尊重文学、文学厚爱浙江。”在今天举行的“跟着茅奖作家同游浙江文学馆”活动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徐贵祥如是说。
还记得我刚开始的时候,认为写作只需要自律+激情+个人阅历就能保持稳定的内容输出了,现在看来,真的是too young,too simple。事实证明,写作创作不能光靠激情来支撑,阅读是基础,还是老话说的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当日下午,在主题为“中国航空经济之都的文化表达”的名家对话环节中,著名文学评论家、《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王必胜就以双流为背景,创作文学作品,从哪些切入点可以让作品更具广泛传播度和传承感等问题作出分享。
作者:聂震宁(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韬奋基金会理事长)在写作小说《书生行》之前之后,包括在写作过程中,我都没有料到这部长篇小说会引起眼下这么多的关注和讨论。一位编辑朋友说:“你的成功在于选择了教育教师题材,很多年来没有长篇小说涉足这个题材。
在头条创作已有一个月了,这一个月里心情就像过山车一样,时高时低。从开始的美好憧憬,到第一份收益的惊喜,再到创作时遇到问题的无助,到现在的自我怀疑,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出现放弃的想法。一句话,在头条创作收益真的太难了,付出和收益完全不成正比。
浩然的长篇小说代表作《艳阳天》,根据农业生产合作社麦收前后发生的一系列矛盾和冲突,塑造了众多可信可爱、真实生动的农民形象,勾勒出农业合作化时期生机盎然的生活画卷,表达了社会主义永远是“艳阳天”的坚定信念。
刘慧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出版有《无弦琴》《绕过手指的风》《白云的那一边》等。曾获首届秋白中短篇报告文学奖、首届中国电力文学奖、首届中国散文诗贺兰山奖、第十二届中国散文诗天马奖、第四届四川散文奖等。
井冈山写生-王佐故里 45cm×66cm 纸本水墨设色 2024年对于当下中国画的发展,我们在宏观上要把握文脉,微观上要精研画理,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路应该就在我们脚下,关键是如何去走,应该说创作之路有多种多样的选择可行。
五十年前,在艺术和物质都极度匮乏的年代,几位青年艺术家的创作生活正悄然起步,纯粹的艺术激情和探索精神引领着时代和他们,社会流变、市场大潮,激情和精神沉寂在世俗的灰烬中。深陷于生活泥淖的他们,该怎样支撑理想与才华,又何以经营各自的艺术与人生?
文|初曰春许是行伍出身的缘故,我把创作当成摧锋陷阵。即便有人认为这是在哗众取宠,我仍旧迷恋那种难以言表的感觉。创作的确需要激情。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要想完成一部作品,事先得占据大量鲜活的素材,就好比“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只有做好战斗前的准备,才有底气吹起冲锋号角。
一年的劳作,一年的播种,终究有一年的收成。当我捧着厚厚的一摞诗稿时,沉甸甸的感觉,让我感动的情愫油然而生。细细阅读着诗作,我仿佛在品享着硕果的芳香,沁人肺腑而清新悠然。这是一份饱满的果实,更是诗人们辛勤耕耘所创造的一份令人赞美的收获!
编者按:慈眉善目,方面大耳,一脸佛相,兴致来临便妙语连珠,直抒胸臆。寥寥数语,便导入语境,引起共鸣,慷慨聆听,欲罢不能。在大家感慨沉醉之时,他却有可能会戛然而止,细观之,已是小憩,甚至会传出轻微的鼾声——真是心大无挂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