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北京文艺界人才济济,老舍先生善于发现人才,曾发表文章盛赞演员“四马二赵”。作为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曲艺家协会承办的“第十三届青年相声节系列活动”中的一部分,专场演出由北京曲协名誉主席、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李金斗领衔,李建华、石富宽、付强、方清平、康松广、靳佩良、张志强、王波、王文安、王政、郭天翼、李涛等献上各自的拿手节目向两位前辈名家致敬。
一说北京,大家就会想到:侯宝林、刘宝瑞、马季、赵振铎、赵世忠、王世臣、姜昆、侯耀文、李金斗…康达夫、李如刚是最具典型的新相声演员,八十年代,他们二位可以说是河北省最红的相声演员,没有之一,创作表演了很多优秀的新相声,如:《会吃会喝》、《回音壁》、《养猫》、《盖楼状元》等等经典作品,这些经典作品,大多都在全国、全省获得过大奖。
要提起相声界的文哏大师,真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毕竟文哏相声本就少见,代表性的人物也屈指可数,因此文哏大师也就成了一个争抢并不激烈的头衔。从赵振铎、赵世忠到苏文茂,再由苏文茂到宋德全,如今可以代表文哏相声大概是徐德亮,一段《西江月》,才气十足。
怀念恩师赵春田-----张学彦赵春田先生师父从小登台献艺,到1990年退休,期间一直从事相声艺术。只是在解放前夕去天津当了半年的兵,后来他开小差又跑回了北京启名茶社说相声。这是为什么呢?师父说,他不是吃不了当兵的苦,原来是他当错了兵,那兵,不是共军,是国军——这事整的!
相声这种艺术形式,最早可追溯至清代道光或咸丰年间,至今已历百年有余。其中所谓的“传统相声”,一般是指那些在解放前产生并表演的相声作品。经过几代艺人的整理汇编,至今尚有五百至六百段左右传世。应该说,这些作品中大多数都充满了糟粕或“三俗”的内容,难登大雅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