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绛2014年6月7日,是中国“核能之父”卢鹤绂的百岁诞辰。他在天津河北区胜利路403号的旧居至今仍被保留。临街的三楼上有卢鹤绂的书房。祖籍山东省莱州市的卢鹤绂出生在辽宁沈阳,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在这种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他从小热衷于钻研理工科学。
当20世纪带着诸如相对论、量子论、信息论和基因论等物理学巨大成就被载入史册之时,一定不会少了这样一个中国人的名字,他就是九三学社第六、七、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享誉世界的核物理学家——卢鹤绂。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樊巍】在核能已成为全球多国实现“双碳”战略目标重要支柱能源的背景下,全球核能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市场正迎来全新的竞争局面。与此同时,中国始终保持较高的核电站安全运行纪录。近年来,中国为许多国家提供了核能技术应用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核动力装置是核潜艇的“心脏”,只有掌握了核动力技术的国家,才敢说自己掌握了核潜艇制造技术。而当核动力技术“军转民”,就变成了核电站。各国核电站反应堆的技术,往往都来源于对核潜艇动力堆的开发。如今,中国的核电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华龙一号”成为令人自豪的“国家名片”,但很多人仍然对中国核电的技术源流不甚清楚。
他是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曾主持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动力设计与调试工作,参与指挥大亚湾核电站和秦山核电站二期建设,引领我国核工业实现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历史性跨越。这位核动力事业的拓荒牛,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彭士禄。
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1941年,他正在和两个美国同事一起研究一个课题,在研究到一半,他却选择放弃回国,也因此错过了诺贝尔物理奖,他在得知这一结果后却从不后悔。
新华社北京2月17日电 2月17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华龙一号”海外交付,让我们想起了他》的报道。2月2日,中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两台百万千瓦机组正式交付巴基斯坦。“华龙一号”首个海外工程的交付,标志着以核电为代表的中国核动力技术已跻身世界前列。
“此生属于核潜艇,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2025年2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院士因病逝世,享年9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