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晚报讯(记者高伊洛 通讯员刘思琪)又是一年七夕节,良辰美景乞巧时。8月22日上午,西坝街道桥北社区开展“浓情七夕,爱在桥北”七夕主题活动。活动现场邀请辖区80、70、60、50不同年代的6组夫妻参加,展现出各年龄层次夫妻的婚姻经营之道。
我想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想到这句话“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其实爱情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沟通 互相包容的基础上,爱情随着时间的推移 时代的变化 它赋予了人们更多的理解,在不同的年代,它的表现也不一样,今天,小编主要和大家探讨一下新中国成立后各个年代的爱情表现。
在上世纪70、80年代的农村,“换亲”现象较为普遍,主要是因家庭贫困、子女多、残疾或社会背景导致,这种婚姻形式通常发生在家庭贫困或其他原因难以找到合适的妻子的男方家庭,他们通过与女方家庭进行交换来解决婚姻问题。一、换亲形式:1、两家互换:家中都有男孩和女孩,相互对换婚嫁结婚。
周家因为捐官的事情变得很不稳定,鲁迅的父亲因此郁闷去世,四弟也早早夭折,家庭的重担落在了这个年轻人的身上。更让人叹息的是,为了给家里带来好运,鲁迅被安排了婚姻,娶了一个和自己完全没有感情的女子——朱安。
在古代,婚姻制度多为一夫一妻多妾制,即一个男性可以有一个妻子和多个妾。一种特殊的婚姻形式,“拉帮套”,当丈夫因病不能养家时,可以同意妻子与另一位男性共同生活,后者承担家庭责任,丈夫去世后,这位男性与妻子正式结为夫妻。
李潇潇在一阵“叮叮当当”的摔打声中惊醒,睁眼,入目的是漆黑的木制楼板,年代久远,看不清纹路,四周是用旧报纸糊了一层的土墙,粘合度不够,好些报纸都翘起来了。收回视线,发现自己正躺在一张破旧的老式木床上,身上盖着一床破破烂烂的棉絮被,罩在外面的被套,破旧的都看不出原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