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沛容现在一听到有人自称专家,我的心里就拉响了警报。比如说,有专家建议灵活就业者把闲置的房子租出去收租,把私家车开出去跑网约车赚钱。其实我有一计,比上面两条都要实用。为什么不让灵活就业者往银行里存一个亿呢?这样一年下来,利息比普通人的工资都要高。
砖家说:早上醒来不要马上起床,要在床上静卧五分钟。我今天早上试了试,结果本来八点上班 的我,再次醒来的时候已经十点半了。在很早以前,只要提起这两个字,备受大家尊重。如今的社会中,专家似乎已经沦为一个贬义词。只要哪条观点下面有所谓的“专家”回复,就会引来大家的炮轰。
2010年,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为了“强调培养专家的方法”,出版了《专业主义》一书,并作出了这样的预言:“任何人都能成为专家。”他的本意是希望人人都能成为“真正的专家”,10多年过去,情况却有些不太一样:在互联网上,我们已经有种专家遍地的即视感,大多却被网友惯以“砖家”之称。
这段时间,网上有关专家的话题很火,相关的词条频上热搜,如“年轻人为何不爱听专家建议”“建议专家不要再建议了”“央视评年轻人越来越反感专家”,等等。“专家”二字本应代表着权威、专业,但在移动互联网的舆论浪潮中,不少专家被“冲”上了沙滩,失去了原有的名声,被人所厌烦。
为什么现在的“砖家”如此不受待见?为什么所谓的学术人员整天胡说八道?竟然还有现代版“何不食肉糜”!中国学术圈的名声都是被这些人搞得没有任何公信力,拜托能不能长点脑子!德不配位,你作为国家的“栋梁”,教书育人,你高高在上下不来了?
在这年代做专家太不容易了,说错一句就秒变“砖家”。作为一位军事评论家,局座做过许多打脸的预测,例如: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局座预测美军会“陷入人民战争的海洋”,结果萨达姆直接溃败,听信局座的军迷们都看傻眼了...
当我们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我们会想到查阅资料,听取专家的意见,然后做出下一个决定。道德高尚,知识渊博,为人民服务的一些专家的发音,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些专家逐渐失去了人民的信任,被称为“砖”,他们说话,每个人都会反感,甚至厌恶。
确实,按照现行的地铁修建标准,修建地铁的城市,GDP必须超过3000亿元,财政收入必须超过300亿元,城区人口必须超过300万人,而兰州2020年GDP为2886.74亿,未达到地铁修建门槛,财政收入247.13亿,也未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