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是圣人所行的道,简单来讲,叫“无过无不及”,但是这个境界很高,凡夫达不到这个境界。“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李炳南老先生在《论语讲要》里引北宋大儒邢昺的《论语注疏》说,“中行,行能得其中者也”,能够依中庸之道而行的人,“言既不得中行之人而与之同处”,这样的人很难找到了,“与之”就是与之同处,有称许的意思,“必也得狂狷之人可也”,这是求其次,得不到一个行中庸之道的人,得一个狂狷之人也行,也值得称许了。
司空本净禅师,在慧能大师众多的法嗣中,算得上是非常著名的一个弟子了,他在当时的声望,远远在他的同门师弟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之上,只是司空本净禅师安于淡泊,且没有什么嗣法弟子传承他的禅法,为他摇旗呐喊,致使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激起多少的波浪。后来的人,也就逐渐的把本净禅师淡忘了。
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尖埃。2、迷时师度,悟了自度。3、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面,悟人在处一般。4、不思善,不思恶,此刻那个是你本来面目。5、无二之性,即是佛性。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法,不离自性。6、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没意智。
一小乘教。或名声闻教。所说唯是人空。纵少说法空。亦不明显。说一切诸法皆因缘生,缘生无我,为钝根下类众生,转小乘法。名为隐实教。令凡夫外道转凡成圣。《提胃》、《阿含》等。二大乘始教。或名分教。但明于空。不许定性阐提成佛。所说则广谈法相。少及法性。其所云性,亦是相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