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学医很热。近年来,高考志愿填报,临床医学总是被列入热门专业,医生这份职业,总有光鲜一面。学医也很苦。且不说有“劝人学医,天打雷劈”这样的老梗,现实中,成为医生要经历漫长艰苦的钻研,耐得住寂寞,扛得住压力。真实的从医之路是怎样的?
透析室里,是那么安静,彷佛一个沉默的战场,每张床都诉说着生命的顽强。在新冠疫情凶猛的冲击下,这里也正在发生着不同寻常的故事。八旬老人肾衰叠加新冠 透析停了就要命1月10日上午,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透析室内,31张透析床都是满员状态。
王皓 封面新闻记者 周家夷2005年,简霞大学本科毕业,踏上护理岗位。2007年,她调入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成为一名手术室护士。她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在手术室这片沃土上默默耕耘,用专业的护理技术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守护着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人口老龄化与疾病谱变化的双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陷入各类疾病之中,与疾病共处成为必然。不管愿意或者不愿意,很多人生病之后往往需要他人的照料。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家人是最重要和最主要的照料服务提供者。但在当今中国社会,家庭照料供给正处于短缺状态,公共照料资源又没有及时跟进。
短期“抢”。如果公立医院都感到医院运营面临严峻挑战、遭遇破产,说明医院运营困难的幅度非常大。而当大家都没有饭吃的时候,“抢”就是最好的方法。但这个“抢”不是抢劫、蒙骗患者,而是大幅度提高远超对手的行动潜能。什么叫行动潜能?就是你可以做出行动和改变的地方。
济南,凌晨4点的冬夜,星光如霜,月光如雪,寒冷像一把无形的大网,笼罩着寂静的街道。救护车的长笛划破长夜,守门的大爷瑟缩着起身拉开挡风帘,急救人员和患者家属仓促地推着担架床冲进大厅。12月3日凌晨,凉风呼啸而过,吹醒了刚有些困意的分诊台护士,这样的生死拉锯一夜不知上演几次。
一人住院,全家不再忙——无陪护病房,如何专业又暖心“一人住院,全家忙得团团转”,这是大多数患者住院、家人陪护的真实写照。一边是护士配置缺口严重,难以满足患者需要;一边是家属为了陪护患者,工作生活两头累。两难之下,无陪护病房作为一种创新医疗服务模式,逐步走进大众视野,引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