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高跷,是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的形式,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因此深受群众喜爱。
民间艺术的本质或许是“俗”或鸣锣击鼓或吹拉弹唱或村歌社舞百姓多以此庆祝红白喜事,庙会祭祀而恰恰因其“俗”,便接了地气受到百姓欢迎,参与的人多了便更有了“人气”“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十三季,我们邀请了闵行区浦江二小的青少年来诵读《艺心艺意》。
齐鲁网·闪电新闻3月11日讯 二月初二,“龙抬头”,又称春耕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习俗。自古以来,人们将其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纳祥转运的日子。二月二这天民间的传统习俗有很多,理发、炒豆子、吃龙食……济南的高跷队也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庆祝二月二。
闪电新闻记者在现场注意到,正在表演的顺河社区高跷队由近30人组成,成员年龄从20岁到80岁不等,他们脚踩80厘米左右的木腿,身穿五颜六色的服装,扮演形态各异的角色,并且还会根据各自角色做出奔跑、跳跃、倒退等高难度动作,活泼多样的形式引来了现场阵阵喝彩。
中新网山西新闻2月23日电 武乡县丰州镇白芽村闹红火踩高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早在清代立村时期白芽人一遇节庆就扮上行头,踩上高跷欢呼雀跃、举村欢庆,预示着生活步步高、日子天天好、孩子们健康成长。距史料记载和老人们回忆,白芽村踩高跷距今已有124年之久。
安祥寺高跷队的表演者正坐在货车上候场。 向上 摄中新网朔州2月5日电 题:塞北村庄的高跷队:脚尖上的七十年坚守作者 高雨晴《关汉卿传》中记载:“卿70岁,春节高跷过。”元代戏曲家关汉卿每逢春节必踩高跷,直到70岁也仍坚持,而且一年比一年高,寓意“更上一层楼”。
中原沃野,黄土绵延;寻常闾巷,瓦囱稼穑。芳华豆蔻的姑娘们,伴随热烈的鼓点踩高跷。油彩明晃,裙裾飞扬,听唢呐缭绕鼓锣传响,感四海潮声,滴水入心,我读懂躬耕的农民翻越四季浸透烟火的欣喜,广袤的土地饮风咽沙孕育新生的厚重,那是高跷踩出的乡土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