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说:黎民,指庶民。泛指普通百姓,就是平民百姓。《书·尧典》说:“黎民於变时雍。”孔传:“黎,众。”即说“黎,众也”。黎,古通"黧",黑色。古国名。姓。民,民众,百姓。按以上解释,黎民和百姓都是指平民。但在古代“黎民”和“百姓”所指的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阶层和群体。
据百科,黎,汉语一级字,本义指黍胶,以黍米制成,古代用以粘履。是故,黎民最早的概念,与西方的乌合之众似乎很像,它并是指没有官位,处于非统治地位的人,而是指人格狭小,根基浅薄,缺乏同理心,只考虑自己不考虑整体,喜相互抱团寻求温暖之安全感,且缺乏持守公道与正义定力、慧力、心力的那一帮人,也就是各种形形色色没有公权力加持小人。
蚩尤与同母弟八人,连其自己在内共是九人,均姓黎氏,号称“九黎”,即黎贪、黎巨、黎禄、黎文、黎广、黎武、黎破、黎辅、黎弼,再加上族兄弟七十二人,共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黎氏支系部族,在炎帝姜榆罔时代,东征西讨,夺取了同样是伏羲后裔“九黎国”的领地,故称“九黎之君号曰蚩尤”。
中华五千年我们都把自己称为是炎.黄子孙,关于炎帝和黄帝的关系传说中有不同的版本,一说他们两个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分家之后各自领着自己的家族在生活,还有说他们俩就是两个不同部落的首领,他们生活在现今的陕北和甘肃一带,靠游猎为生,两部落各自为生,和睦相处,相安无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繁衍与日俱增,所打的猎物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温饱成了问题,怎么办?
中国的传统文化优良得多,但是糟粕也不少,咱们不能照单全收,也不能全盘否定。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被质疑和检验的,当然假如经得起检验,它最终会被保留下来。能流传至今的,大多数的传统文化都是值得我们国人去学习的。
◆ 有些话,总是在喝了酒之后才会说。有谁知道,“百姓”这个词,实际上是指“贵族”,是拥有尊贵姓氏的人群的尊称,是真正的统治阶级?而“黎民”,实打实的就是奴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百姓”被等同于“黎民”的呢?大概是从周朝开始的?
那时候,尧舜其实是大部落联盟的领袖,并不是后人所理解的天子,凡事都要和众人商量着来。首先是“四岳”,《史记》中提到在大禹治水之前,四岳提议先让禹的父亲鲧来治水,尧开始是不同意的,但“四岳”坚持推荐,尧也只能说“那就让鲧试试吧”,这说明“四岳”是有很大话语权的。
前文曾谈到破译《周易》时对其符号含义和各篇排序进行了分析和推定,在此先对做一简单的归纳:一)《周易》符号由下向上的六爻分别代表底层黎民百姓、民中才俊、工商业主、下层官吏、上层官吏和君王或创业阶段尚未执政的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