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中高松年是三闾大学的校长,他为人老道,做事圆滑,工于心计,是个典型的教育官僚形象。赵辛楣原来很是佩服他的老师,称赞高先生头脑很好,但到了三闾大学之后,才其实他发现并不高明,高松年做了什么事,会让赵辛楣产生如此的印象呢?
以“半瓶子晃荡”的主人公方鸿渐的活动轨迹为视角,从他留学归来在轮船上的故事开始,回国后在上海与苏小姐、唐小姐、赵辛楣等等的情感纠结,以及与一行人前往内地大学任职,与孙柔嘉结婚,进入婚姻的“围城”,最后又返回上海的故事。
作者:洞见·念念日光之下无新事,世间何处不围城。1946年,钱钟书于《围城》的序言中写道:在这本书里,我想写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围城中的人物有很多,但几乎没有完美的形象,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复杂的人性特点。特别是主人公方鸿渐,在不同的年龄段读,对这个人物就会有不同的理解。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内的人想逃出来”,《围城》中这句话人尽皆知,这本书在当代更是被很多人奉为经典中的经典,没有阅读之前我也是《围城》的仰慕者,好几次我把它排到了我要阅读的书单上,接着又划去,我怕很快读完,这次心灵之旅就这么结束了。
作者:黄维樑(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中华文化史上有一位文学理论的超级大师——刘勰,刘勰写作《文心雕龙》的年代与我们隔了十五个世纪,但其书今天读来仍然精彩、通达、大气。它“体大虑周”,具有恒久性、普遍性,其理论今天仍然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