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至周五,【青贤时间】和你一起读点《资治通鉴》公孙龙,"诡变学"的祖师,生活在战国时期,以能言善辩著称,曾经被赵国的平原君尊为座上宾。我们生活中那些口才功力了得,有把黑的说成是白的本领的人,恐怕都要称他一声祖师爷。生活中、职场里这类人的开局基本上是无往不利。
1月5日,顶端新闻网友提出一个问题:在古代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思想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是一场思想的碰撞和解放。其中,名家公孙龙以诡谲善辩著称,其提出的”白马非马″学说蕴含着怎样的道理,对当今哲学思想又有什么样的引领?
【典源】战国·公孙龙《公孙龙子·白马论》。【释义】公孙龙只强调了“白马”与“马”的区别,从而否定了二者的联系,夸大了白马的个性,而否定了白马作为马的共性。指通过混淆个性与共性而狡辩得胜。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喜欢结交贤士,门下的食客常有数千人。
学术无赖——公孙龙文/师子弦“白马非马”是中国古代的逻辑学家公孙龙(约公元前320--前250年,战国时期赵国人)提出的一个著名的辩题,史称《白马论》。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被很多人誉为“杰出的哲学命题”,“充满了逻辑智慧”、“中国古代辩证法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