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乌预测路径与“杜苏芮”实际路径对比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上海科技”微信公众号AI大模型如何助力极端天气预报?在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有了绝佳案例。据中国气象局消息,2023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于7月28日9时55分在福建晋江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5级。
新华社上海3月2日电(记者董雪)记者1日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获悉,该实验室联合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机构发布了人工智能气象预报大模型“风乌”的升级版,借助人工智能对中期天气进行了10公里级的建模与预报。
记者4月8日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获悉,该实验室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及上海中心气象台发布全球中期天气预报大模型“风乌”,30秒生成未来10天全球气象高精度预报结果。运用大模型“风乌”,全球气象有效预报时间突破10天。
一个AI大模型仅需30秒即可生成未来10天全球高精度预报结果,在效率、精度和时间周期上都实现了全球技术领先。4月7日,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及上海中心气象台发布全球中期天气预报大模型“风乌”。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今天联合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单位发布了全球高分辨率的人工智能气象预报大模型“风乌GHR”,首次借助AI实现了对中期天气进行10公里级的建模和预报。科研团队采用原创的AI新算法,将这个大模型的预报分辨率提升至0.
今天,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及上海中心气象台发布全球中期天气预报大模型“风乌”。此外,“风乌”仅需30秒即可生成未来10天全球高精度预报结果,在效率上大幅优于传统模型。
图说:由于分辨率的大幅提升,风乌GHR可为同一面积区域提供更精细、准确的气象预报 来源/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下同)今天(1日),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机构发布全球高分辨率AI气象预大报模型“风乌GHR”,首次借助人工
【来源:中国天气网】9月19日至21日,华为全联接大会2024(HUAWEI CONNECT 2024)在上海召开。会议以“共赢行业智能化”为主题,从战略、产业、生态等方面探讨如何通过智能化、数字化技术赋能千行万业。
编者按: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中,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是重要一环。今年1月发布的《2023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显示,2018年以来,长三角协同创新指数年均增幅达11.17%,三省一市科创共同体建设加速推进。
将大模型装进手机、融入供应链,带到课堂和生产线,赋能城市管理……新年伊始,大模型从“上新品”逐渐进入“强应用”阶段,加速走进百业千家。人工智能如何赋能百姓生活,何以驱动科学研究?算力设施怎样才能“随取随用”?记者展开了调查。
夏日街头。图源:卡乐图片 宁颖/摄面对气候变暖,人类应该如何应对?一些科学家寄望于目前火热的人工智能。今年4月,中国发布的人工智能大模型“风乌”,首次实现在高分辨率上对核心大气变量进行超过10天的有效预报。
中国的气象预报核心技术建设已向自主可控迈进,“无缝隙、全覆盖”智能数字预报更加精准。建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数值预报模式体系,成为拥有完整体系技术研发能力并实现业务应用的全球四个国家之一。这是12月30日中国气象局新闻发布会上公告的信息。
台风呼啸袭来,沿途掀起巨浪,路径却被提前“拿捏”。2023年,横空出世的中国人工智能气象大模型,正在全球防灾减灾等领域刮起一阵“中国风”。带着丰富的水汽,台风“杜苏芮”先登陆沿海地区,随后一路北上,行进路线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