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点击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1987年,广东一老人收到了一本杂志。面对杂志,老人很是迷糊,因为家里没人看这种东西。
文 | 人文社编辑 | 人文社«——【·引言·】——»1987年,一位广东的老人正坐在自家屋里的木椅上,翻开了《文汇月刊》。这是她平日里很少接触的杂志,可今天,她的目光却意外停留在一篇文章上,标题赫然写着:“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文中多次提到一个人的名字——黄旭华。
序“学医救不了国!”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印象中最深刻的是从鲁迅先生嘴里说出来,不过与“弃医从文”的周树人不同,黄旭华说了一句:“我不学医了,我要学航空或者是造船。”这样一个简单又远大的信念,造就了中国的“核潜艇之父”。可鲜少有人得知,黄老走这条路,堪比天堑,步步艰难,段段险阻。
开篇:一张消失的“全家福”1957年,上海码头,一位年轻人提着行李与家人告别。母亲拉着他的手问:“孩子,你要去哪儿工作?”他沉默片刻,只答:“去北京,搞科研。”这一走,他“消失”了整整30年。家人再未见过他,甚至连父亲临终前都未能见他最后一面。
据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发布的讣告,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于2月6日逝世,享年99岁。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2019年9月29日,黄旭华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在颁授仪式上,黄旭华曾说:共和国勋章的光荣属于核潜艇战线的每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