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记载《史记.河渠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汉武帝时有一个名叫庄熊罴的人,上书武帝刘彻建议开凿龙首渠,引洛河水灌溉大荔平原,汉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下令征调一万多民工动手修渠,可是自澄城引水至商颜县下时,由于旁山修的渠岸经常崩塌,水渠无法通过,庄熊罴便带领民工先在山下测出渠道经过的线路,沿着这条线路凿出一眼眼直井,然后把各井地下挖通,使之成为一条和山两侧的地面渠道相衔接的地下渠道,渠水就从这地下渠道流过去,到达大荔平原。
1947年,鄯善县鲁克沁镇有个叫艾海提阿吉的人,曾偕同其老母前往沙特阿拉伯朝觐,在他们返回途经伊朗时,看到在戈壁滩上有些农民开凿坎儿井,方法和这里不尽相同,那些挖坎儿井不用辘轳架往井上摇而是用手往上吊,他发现这一情况就走到坎儿井跟前,想挖坎儿井的人介绍了用辘轳架吊泥的好处和使用方法等,那些人听了都感到有兴趣,认为这是一种好办法,可以采用。
坎儿井历史悠久,与当地人民的生活水乳相融,甚至成为了当地文化的一部分。坎儿井是一种很古老的开发、利用地下水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通过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供居民生活使用。
来到新疆吐鲁番,游客品尝了香甜的葡萄之后,必定要去坎儿井看一看。9月3日,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新疆吐鲁番坎儿井位列其中。这个隐藏在地下的古老水利工程,近两千年来持续滋润着火焰山脚下的这片绿洲。
郑国渠介绍(陕西省文物局制)封面新闻记者 宋潇早春时节,行走在郑国渠遗址所在的泾河山谷,空气中开始多了一丝暖意。2000多年前,秦国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关中北部修建郑国渠,灌溉渭北四万余顷“泽卤之地”,提升综合国力,并为后来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来源:新疆发布 坎儿井作为新疆独有的古代水利工程和水文化遗产,其伟大之处已远远超越了作为古老灌溉系统的基本功能……新疆有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吐鲁番坎儿井。9月3日,有着“地下水长城”之称的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入选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