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冷兵器时代的最强作战力量,由骑兵组成的军团一般都是各军中的主要战力代表,历史上,匈奴骑兵、蒙古骑兵、欧洲重骑兵等,都曾经显赫一时,不过在火器时代到来后,骑兵的作用不断下降,最终被淘汰,有人说骑兵的淘汰是因为马克沁机枪,真的是因为这样的么?
在一些二战电视剧里面,想必对于马克沁重机枪的印象一定非常深刻吧,马克沁重机枪在一些阵地战里面的出场次数是非常多的,在很多影视剧里面,马克沁重机枪都是属于那种火力压制的类型,马克沁机枪一旦开火,敌方士兵一定会感到压力山大,毕竟在它的射击范围内,几乎就是只剩下挨打了。
马克沁出生在美国,是当时18世纪很有名气的科学家机械设计师,和马克沁齐名的是另一位科学家爱迪生,这两个科学家都是做科学研究的,马克沁和爱迪生在美国纽约市政照明投标中败给了爱迪生,最终马克沁远走英国发展。
电影《上甘岭》有一个令人难忘的镜头:守卫上甘岭阵地的15军八连在打击蜂拥而上的联合国军队密集冲锋时,志愿军的重机枪猛烈地吐着火舌,打得敌人狼狈不堪。但重机枪手也是战场上对方打击的目标,志愿军的重机枪手接连中弹伤亡。
经过1840年以后的一连串失败,大清帝国如梦初醒,开始了自强求富的探索之路,在这场由上而下的革新中,中国的工业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多项工业生产甚至走在了世界前列,这其中就包括马克沁机枪,然而如此跨时代的武器革新,为何没有在中国开花结果呢?
有人说,自从机关枪发明游牧民族就变得能歌善舞了。虽然是玩笑话,但不得不说,速射武器的出现确实让步兵攻击能力有了质的提高。发明于1884年的马克沁机枪是第1种全自动式机枪,这种武器射速达每分钟550~600发,远超同时期步枪的发射速度。
苏联的解体使东欧剧变一夜之间迎来了高潮,世界历史的走向也因此发生了变化,在得知苏联解体的消息后,世界各国都或多或少的开始调整国家战略,比如冷战结束,欧盟趁势加速崛起,比如失去看大门优势的土耳其高举“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旗帜插手波谲云诡的中东事务,当然,苏联的“第16个加盟国”蒙古也没有闲着,为了“自由”,他们开始彻底放飞自我。
随着历史的回眸,每一场战争都映照着勇气、牺牲与创新。在中国的战场上,有一款威力强大的武器,以其火力的强大和稳定性而赢得了“鬼子收割机”的美誉。这款武器就是民24式重机枪。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中国战场上的重要武器,揭示其背后的历史和独特特点。战场上,火力常常是决定胜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