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年的大开发、大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城市面貌日渐成熟,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海新城正展现在大家的面前,随着《广东省深汕特别合作区条例》的实施以及要把深汕特别合作区打造成为世界一流汽车城,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与此同时,深汕特别合作区拓展区也成立了,深汕特别合作区拓展区位于深汕特别合作区的连接处,由海丰县的6个镇组成,按照规定,深汕特别合作区拓展区将由深圳来主导建设、规划以及管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深圳是我国最早建立的4个经济特区中最成功的,它原本只是一个小渔村,只经过了短短的40多年,就建设成为和上海、北京、广州那样的国际化大都市,深圳的发展速度是很快,但深圳却面临着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就很可能制约着深圳的经济发展。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欧雪 深圳报道深汕特别合作区与深圳的“同城效应”正在不断增强。12月20日,广东省政府印发包括深圳在内的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深圳都市圈由深圳、东莞、惠州全域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组成,都市圈面积约16273平方公里。
深圳市面积1997平方千米(不含深汕合作区),常驻人口1768万,目前分为9个行政区,加上大鹏新区、深汕特别合作区,实际管辖11个区,78个街道办。截止2021年末,深圳各区常住人口和面积如下:1、宝安区:常住人口448.29万;面积398.
说起深汕特别合作区,在深圳打工的人甚至会嗤之以鼻,认为那是一个郊区再郊区的地方;很少人知道,深汕合作区的前身是2008年设立的深圳产业转移工业园,由汕尾市主导,这是深汕的起点,也是深汕最初的使命,那就是承接深圳产业转移。
距离深圳市中心约一百公里的粤东地区,那里有一块深圳的飞出地-深汕特别合作区,深汕特别合作区从当初的深圳、汕尾两地合作共建,到现在的深圳全权主导,再到成为深圳的10+1区,深汕特别合作区这一路的发展历程虽然经历了不少风波,但最终还是发展起来了。
深圳把坪山几万人的比亚迪汽车生产基地全部搬迁到深汕特别合作区,只把总部留在深圳。深圳和深汕特别合作区之间原本已有一条厦深高铁,但深圳嫌它不够快,又掏腰包修建一条时速350公里,从深圳到深汕特别合作区的专属高铁-深汕高铁,届时深圳到深汕特别合作区将实现半小时的通勤。
证券时报记者 吴家明深汕通港大道全线通车、比亚迪生产车间和小漠国际物流港滚装泊位正在有序作业……“加速度”是证券时报记者再次到访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最大感受。深汕一日,所见之处都是充满希望的景象。运输“加速度”。
深圳是改革开放走在最前沿的城市,也是最成功且发展最快的城市,40多年的时间从一片荒芜的小渔村逐渐发展成为国内一线大城市,创造了举世无双的深圳速度,然而,深圳的面积不大,全市面积不足2000平方公里,经过40余年的高速发展,深圳可用以开发建设的土地资源早已不多,当下的深圳急需拓展土地空间。
全国最富的地方在广东,全国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广东富的是珠三角地区,穷的是粤东西北地区,广东一共有21个地级市,其中国内一线城市就有深圳、广州两座,还有佛山、东莞两座新一线城市,深圳、广州、佛山、东莞4座城市都是我国万亿级俱乐部城市,深圳2023年的GDP高达34606.4亿元,排名全国第3名,广州2023年的GDP也突破了3万亿大关,虽然广东GDP超万亿的城市有4座,但广东GDP在千亿出头的城市还有韶关、阳江、汕尾、梅州、潮州、河源和云浮7座,广东GDP最高的深圳比广东GDP最低的云浮高了28倍多,可见广东省内各城市的发展是多么的不平衡。
昨天从汕尾老家扫墓完回惠州,顺便去惠东黄埠和我的哥们小聚一下,途经深汕特别合作区小漠镇,这个曾经熟悉的渔业小镇,现在几乎不认识了,比亚迪二期在这里大开发大建设,部分厂房已建好投产,但还一直在扩建当中,路边停满了拉比亚迪汽车的挂车,以前路过的很多村庄都被拆掉了,这样的场景仿佛让我看到了三四十年前的深圳的,但这里的确是广东现在正打造的第二个深圳。
从纸面来看南沙是前景最好的,其次是横琴新区,最后才是深汕合作区,毕竟相对于南沙与横琴来说,深汕合作区虽算是深圳的飞地,是新划给但又不完全属于深圳的区,是深圳与汕尾共同拥有的,而南沙完全属于广州、横琴则属于珠海但更多是给澳门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