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遗憾,拍照时午山被云雾遮住了每次乘车走到青岛海江路到海青路之间的香港东路路段时,由于海川路地势较高,正好遮住了金家岭一带的楼房,映入眼帘的只有眼前宽阔的马路作为前景和巍峨耸立的午山作为背景的画面,这样的景观是比较少见的。
对于生活在青岛的小伙伴来说,对青岛地上的情况多多少少已有所熟悉,但对于地下的情况,知道的又有多少呢?其实,青岛地下空间十分庞大,也十分有趣。经统计,青岛地下九层,每一层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可以说,了解了青岛的地下,你才算真正认识了青岛。
青岛市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文件(1976年15号)——关于加强城市街道居民砸石子统一管理的通知砸石子,这是一九七零年代的事情,年代虽远,记忆犹深。那天下课前,老师说下午的课不上了,都去砸石子,工具自己准备。工具很简单。
近日有部分热心读者留言,希望介绍一下“掖县路大沟”。数年前曾编发过老网友“白刺根约翰”的一篇文章,因到底是“青岛河”还是“大沟”之争,当时还引发许多老青岛热议,现重新编发并附注部分读者留言,与大家再次感怀回顾,这处许多老青岛熟悉的岁月过往、陈年趣事。
大众网记者 王云晓 青岛报道很难想象,人类点亮地球的历史,仅有百年。当夜幕降临,在地球绘就新的璀璨银河,这是独属于电力人的浪漫。孙晓兰,国网青岛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中心南区变电集控站站长,就是这群浪漫电力人中的一员。浪漫背后的现实,其实并不浪漫。孙晓兰守护的是电网“心脏”——变电站。
河流探访继续,本期,我们关注让几代人念念不忘的李村河。20年前3月的一天,杨哥庄旧村改造,发掘出一些陶片,经鉴定,是两处分属商周和元明朝代的古代生活遗址,据张玉和王树防在《李村古河道的商周遗址》一文中称,这两处遗址不但证明了李村早在商周时期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同时也说明,李村古河道曾经改道,“此处出土的瓷片以元明两代为主,有少量宋瓷,但未发现清代瓷片”,这足以说明,李村河河床在明末清初时期已被堵塞,而在古代河床的200米处,涓涓流淌的新李村河继续着自己的使命,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李村人。
这个自己再熟悉不过的地方,自上世纪60年代起,就生于斯、长于斯,曾经是我们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童年乐园,五十多年来,亲身见证了它从原始蛮荒到综合利用、到无序开发、再到华丽蝶变的历史演进,今天终于回归它融入城市、服务市民的新的角色定位,让人感慨万千…
青岛广电·爱青岛1月27日讯结合城市更新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我市加大停车设施建设力度,以智慧赋能缓解停车难。位于西部老城区的龙山人防地下停车场启用半年来,极大方便了周边居民。作为青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重点项目之一,青岛龙山人防地下停车场总建筑面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