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你所知,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初期,我军伤亡比较大。这并不是轻敌造成的,而是因为越南的一些特殊情况。第一,越南多山地。山头林立,树木茂密。刚开始,我军的战术是:炮兵首先发动轰击,然后派出步兵占领山头。但由于越南的独特地形,越军能够在我军炮击时,很好地进行隐蔽。
在1979年春天的东南边陲,一场突如其来的冲突正悄然铺开。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星空被浓厚的云层遮蔽,视线中只能依稀辨识出前方密集的丛林。几十年来,这片土地见证了太多的风云变幻,而此刻,它又将成为一个新的故事的起点。
每个士兵的头上,只覆盖着一顶简单的绿色布帽,这在苦寒和战火的考验中,显得如此不足以抵御那些突如其来的炮火和密集的枪弹。这是对越自卫还击战的真实写照,一场让整个军队为之动容的战斗,也是对装备不足的沉痛教训。
抗战前,国民党军师从德国,编练了德械师、整理师,德制装备大量进入我国。不过,中国之前已经购买了大量的ZB26,即捷克式轻机枪,至1939年之前,共进口了三万多挺,而且国内的兵工厂也仿制成功且大量生产,仅抗战八年就生产了四万多挺。
扣屯,位于越南高平省会高平市西北5公里处,三面环山,中间的平地上居住着20几户人家,民房分布在山脚下和公路两侧。村子北侧有稻田和旱地,东面有一条由北向南流淌的小河,小河两岸植被茂密,都是竹木丛林。高平市向西通往原平县的3号A公路,以及向南通往太原市的3号B公路在这里交汇。
说起79年中越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的军服装具,其实当时装备最多的还是71式军服,而新式的78式军服还没来得及全面装备,这种由涤锦纶三元混纺布料,也就是俗称“的确良”布料制成的军服在1971年4月的时候,由北京、广州、沈阳、武汉、兰州等军区开始试穿,同年6月4日的时候,总后军需部拍板定型定名为71式军服后,进行大批量生产并开始换装,直至1973年71式军服基本上已经装备全军。
柑糖,是越南西北盛产磷肥的矿区,也是沿红河通向河内交通要道上的一个重要市镇。因此,我军逼近柑糖后,越南当局顿感威胁,黎笋亲自下令“死守柑糖地区。”越军迅速调整部署,将红河东岸345师118团之第三营西调。会同121团在谷萨、典那、容荷和真尉地区构筑工事,准备阻我南进。
外盔是一种冲压而成的碗状金属外壳,士兵们习惯称它为钢锅,里面没有任何内衬,因此不能直接佩戴,不过士兵们常用它客串锤子、脸盆、水桶甚至烹饪用的锅,当然美军的操典中并不建议他们这么做,原因是这样容易导致M1头盔的金属件变脆弱。
在越南的街头总是能看到越南的小伙头上戴着“绿壳帽”,是有什么暗示吗?当地人的话一针见血。他们表示,戴这样的帽子有三个原因。第一这样的帽子在越南很受越南女性的喜欢,因为越南的姑娘认为戴这种帽子的男性,看上去像是在保家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