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一天时间,有多少时间是浪费的,有多少时间又是有价值的,不知道有没有认真地整理过,或者说有没有认真的计划过一天的作息是怎么安排的。正常来说,有规律作息的人,一天之中,大概需要做什么事情,虽说没有计划表,却也是心中有数的。
俗话说:“一更人,二更锣,三更鬼,四更贼,五更鸡。”受科技水平和计时手段的限制,古人将夜里的时间还分为更和点 ,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
大年初一起五更,大年初二日头红,这是句农村俗语,意思也很好理解,大年初一五更就要起床,大年初二可以睡到日头红(太阳升起后)。一些年纪不大的农村人,可能不懂,大年初一又不用上班、上学,为什么不能睡懒觉呢?五更起来,是要干嘛呢?下面我来给大家讲解下,大年初一早起的几个原因。
太阳日的一个周期,就是我们现代社会说的一天二十四小时,而在古代,人们还不知道每日的日升月落和地球自转有关,没有太阳日这一说法,人们一般以太阳升起到隔天再次升起为标准,算作一天,将其划分成十二时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现在我们读古代书籍或文章时,经常会遇到子时、辰时等说法,与现在的时间说法不一致。为搞清楚古时时间与现代时间的对应关系,给大家介绍下古代的十二时辰。中国古时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地支,也叫做十二地支,是中华民族用来记录时间的纪时方法。古时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小时。
不同的时代,往往会有不同的时间观。中国古代是以“地支”计时的。十二地支就是对应的十二生肖。圆明园十二铜兽首水法(喷泉),到了相应的时间就会喷水。一天二十四小时被分为十二时辰。到了一百多年前的清朝末年,有西洋进口的钟表开始流行,这样一天又被分为二十四个单位。
对古代老百姓而言,夜生活并不是很丰富,于是当夜幕降临时,人们都会洗洗睡觉。直到现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老百姓们也会早早结束忙碌的一天,熄了灯躺着休息。关于古人的夜间生活,人们也总结了一句言简意赅的俗语,那就是“一更人,二更锣,三更鬼,四更贼,五更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