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自然》杂志在线全文发表了由正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建设中的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瑞金医院临床病毒学实验室、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子病毒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
记者近日来到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聆听科研人员讲述与病毒“斗智斗勇”的故事。这儿整合了上海优势研究力量和资源,重点围绕重大传染病病原学和生物安全研究及技术转化、重大传染病临床试验和诊治、重大传染病与生物安全大数据与预警预测研究、重大传染病与生物安全防控策略和政策研究四个方向开展研究。
上述研究来自当地时间5月20日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以“加快评审文章 ”形式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题为“Viral and host factors related to the clinic outcome of COVID-19”。
近期,新冠病毒变异株EG.5感染病例,在全球多地呈上升趋势。世界卫生组织将EG.5列为“需要留意的变异株”。它有什么特点?会在我国引发新一轮流行吗?今天,记者采访了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专家,专家表示,EG.
12月8日,澎湃新闻记者从交大医学院获悉,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转化医学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陈赛娟团队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范小红教授团队展开联合科研攻关,在Frontiers of Medicine发表题为《2022年春季新冠感染在上海暴发时预先接种疫苗对Omicron BA.2.2亚系的宿主保护作用》 的研究论文,对公卫中心在此轮疫情期间收治的9911例感染者的临床特征,以及接种我国自产灭活疫苗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揭示BA.2.2感染引起的临床分子特征及已接种的新冠疫苗对其产生的保护作用。
随着新冠病毒突变株的不断出现,如何预防未来的新变种成为了全球的新课题。世界权威科学器官英国自然杂志12月5日发表了英国剑桥大学研究人员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显示“熊去氧胆酸”可能预防新冠病毒的未来新变种,以及可能出现其它的冠状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