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刑一般观点:酷刑在18世纪中叶非常普遍,但是到了19世纪,就在欧洲大地上销声匿迹了。在现代化进程中,惩罚制度的这一转变,要么保全了人的生命,要么减少了死亡的痛苦,在很多人看来,这代表了一种人道主义的胜利。
福柯认为,将之总结为“规训与惩戒”,这本成书于上世纪70年代的书,与福柯本人的经历息息相关,他在70年代积极关注犯人的人权问题,并深入思考权力的深层结构,及由此带来的惩罚等运作过程,最终写成了本书《规训与惩罚》,这本书也是福柯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究其原因,福柯的书根本就是一本本历史学著作,从‘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到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可以看出福柯从研究方法到书写方式都从一个历史学家的角度出发讨论概念在时间中的发展演变,而不是急于下一个定论。
论文引自:Anthony DiMario, “To Punish, Parent, or Palliate: Governing Urban Poverty through Institutional Failur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 87, no. 5, 2022, pp. 860–88.
作者:张 丰德国记者伊丽莎白·冯·塔登的《自我决定的孤独》完成于2018年夏天,这是一本以“身体”为主题的书,她的写作可谓及时,因为一年多之后,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她要讨论的主题变得更为重要:我们是否不可避免地踏上一条通往孤独的旅程?
2021年,一部由马来西亚导演执导的电影《野蛮人入侵》在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获得评委会大奖。时隔两年,它终于登陆院线。相比同期上映的诸多电影,它很难被简单归类,它更像是导演陈翠梅的兴起之作,带着私人生活的印记,探讨一个女性创作者在某一阶段的身份困惑和反思。
编者按:英国的“虚君”在政治上是中立的吗?英国著名文学理论家、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君主制的高冷一直是一个神话。本文原载UnHerd。特里·伊格尔顿(摄于2021年)我对查尔斯三世有意见。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人们常说“遇事不决,还得是哲学”,但现实却常常令人失望。哲学不仅未必能直接提供答案,有时不同哲学流派还各执一词。数百年前,牛顿还曾告诫物理学要警惕形而上学,而2010年时,霍金在其著作《大设计》中却毫不留情地直接宣称“哲学已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知识界出现了一股研究后现代和后结构主义的学术潮流。作为这一潮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的当代法国理论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罗兰·巴特、福柯、德里达、拉康、德勒兹、鲍德里亚等人的主要著作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被系统地译介到国内,并不可逆转地改变了中国的知识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