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资3700万元建造的甲午海战“致远舰”,预计在今年9月在丹东下水与参观者见面。7月10日上午10时许,丹东港造船平台基地内,长81.38米、宽11.58米的致远舰复制船体甲板已基本完工,旁边摆放着船的龙骨。
编者按>>>昨天本报甲午战争120周年特别报道推出“毋忘甲午”特刊。今天起本报推出“大国海疆”系列报道。两路记者分别从辽宁丹东至上海,上海至海南琼海,驱车穿越中国万里海岸线,寻访历史遗迹,感受今日海疆新面貌。
在黄海北部海底发现的甲午海战沉船致远舰中,舷窗、炮弹等一些重要文物于近日陆续出水重见天日,再现百年前致远舰的英勇悲壮。5日,考古人员提取出水了一枚152毫米副炮炮弹,结合之前的发现,致远舰的武器配备已经完整展现。
国庆期间,有这么一则新闻:经过近两个月的水下考古调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丹东一号”沉船发掘队,发现了甲午海战沉船致远舰中舷窗、炮弹等一些重要文物,打捞出水的沉船相关文物种类有60多种,数量有100多件。
近日,辽宁丹东港沉船被确认为“致远舰”,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北洋水师和甲午战争等相关史实的关注。确认“致远舰”身份的,是在从沉船中打捞出来的几片英国瓷盘的碎片,上面有“致远舰”的舰徽。事实上,“致远舰”并非唯一一艘使用带舰徽瓷盘的北洋舰船。
8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丹东召开新闻发布会称,通过近两年详实的水下考古调查及实物证据,初步判断“丹东一号”是清北洋水师致远舰。这段深埋海下120余年的悲壮民族记忆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拨动了整个中华大地的神经。这是“丹东一号”水下考古重点调查项目媒体见面会现场。
1894年英国出版的画报《Cassell's Illustrated History of England》上,就有一幅表现"经远"奋勇作战的铜版画,相比之下,画上的"经远"和《TheGraphic》刊载出的"致远"图画相像异常。
为见证伟大时代,展示辉煌成就,作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的主办单位,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于4月18日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展示推介系列活动,展示宣传新时代十年通过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遴选出的百项考古新发现,系统回顾和总结新时代中国考古取得的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激励考古工作者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推动考古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而正是因为邓世昌在甲午战争中英勇无畏的表现,所以邓世昌管带也就留下了碧海忠魂的美名,而作为邓世昌座舰的致远舰也就留在了那片碧海之中,伴随着近几年的考古深入,潜水员们已经在黄海的水下发现了沉没的致远舰残骸,处于保护文物的原因并没有被打捞出水。
最近“致远舰”沉船被发现的消息铺天盖地,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而日本联合舰队却一舰未沉,那么北洋水师到底是葬送在谁的手里?一般人都会说,因为慈禧挪用了北洋水师的军费去建造颐和园那座开不动的船舫,导致的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这样的悲剧。
城视网历史频道:2015年,中国考古发掘确定辽宁丹东港沉船“丹东一号”为致远舰,这艘承载着中华民族情感战舰终于再现于世。一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往往会触动中国人的内心,这场以惨败告终的战争,使中华民族遭受巨大的心灵重创,割地赔巨款,是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深处的一道伤疤。
致远舰上发现的武器弹药。致远舰上发现的餐具残片。(本文图片为受访者提供)核心提示记者8月8日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历时7年编写而成的《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正式出炉。这是我国“甲午沉舰系列”首个水下考古调查报告。
经过历时两年多、多方共同努力的水下调查,笼罩在神话和误解之后已有120余年的甲午名舰“致远号”,下落终于被查明。两次重大物证的发现日,宿命般地都定格在军舰战沉纪念日。CG制作的“致远”舰全貌图 1894年9月17日15时20分,黄海北部大东沟海面。
央视动用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等,今日全景直播“丹东一号”水下考古随着辽宁丹东港沉船“丹东一号”被确认为致远舰,有更多的出水文物被发现。央视新闻频道今天上午将第一次实时直播“丹东一号”水下考古情况。届时央视将开动空中无人机、水下机器人、三方通话系统,火力全开,全景展现此次水下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