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胆囊炎、胆结石甚至是胆息肉,经常出现右上腹疼痛,有时疼痛并不明显,有时胀痛很久才能缓解,还有的时候疼痛剧烈,甚至连带着右肩膀跟后背都是疼的,平时还总觉得嘴里发苦发黏,恶心想吐,不能吃油腻的,并且还总便秘,西医治疗,治标不治本,病情反复,而中医却不同,可以从源头出发防止胆囊出现问题,接下来我就跟大家好好聊聊中医是怎么治疗胆囊疾病的。
多数胆囊息肉是没有症状的,但如果胆囊息肉合并有胆囊炎,那就会局部有胀痛感。但无论是胆囊息肉也好,还是胆囊炎也好,这两种疾病都是胆经湿热郁结而造成的,治疗的主要原则就是清热、利胆和散结,我个人常用大柴胡汤作为基础,再根据患者病情加减化裁。
胆囊炎、胆结石、胆囊息肉的形成,在中医看来与体内痰瘀湿热毒邪的堆积有关。这些毒邪长期得不到清除,就会逐渐在胆道内堆积,形成各种病变。其中,胆囊炎是由于湿热瘀阻引发的炎症,胆结石则是湿热灼烧津液形成的,而胆囊息肉则是湿气久聚、化痰生瘀、互相包裹生成的。
中医认为,胆是我们体内的六腑之一,同属于奇恒之腑,很多人都知道,胆主要用于储藏胆汁,所以胆又有着“中精之府”、“中清之腑”之称,不过,胆还有着另一个功能,那就是“主决断”,在《黄帝内经》中就曾提到过:“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也就是说,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往往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一个是右侧腰痛带着右下腹,一个是右侧腰痛,发烫,后腰。大黄附子细辛汤用于少阴寒实 ,我见到的患者大便是不成形的 ,基本无便意 ,大便不成形 ,好几天不拉也无多少腹痛 ,小便淡白 ,睡眠差 ,还有的是每次大便少、总想拉拉不尽--此寒也。
四逆散,中医方剂名。为和解剂,具有调和肝脾,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功效。主治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肝脾气郁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肋间神经痛、胃溃疡、胃炎等属肝胆气郁,肝胃不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