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 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二十年前晤郑公,谈谐亲见古人风。东郭系马春芜绿,西墅弹棋夜炬红。浮世相看真落落,长途别去太匆匆。忽传双鲤垂佳贶,烟水桃花万里通。”这首诗出自雍正的弟弟慎郡王胤禧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写给郑板桥的回信,当时郑只是山东一小县的县令,而这个职位还是胤禧帮他谋得的。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如果是一些附庸风雅的暴发户,不管人家给多少钱,不给画还得把人骂一通,有一次给朋友画完画,还在后面备注自嘲:“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可解处。然解人于此,但笑而听之。”
郑板桥,字克柔,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是清代箸名的书画家、诗人,是“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他的诗歌、书画皆享有很高的声望,被人称为“三绝”。自古以来,书画作家均用画写诗,用诗写画,他在画竹时运用草书的写法,将竹俊朗秀逸表现的淋漓尽致,别有一番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