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航天基础试验机柜其中一个“太空抽屉”里,开展了地外人工光合作用技术试验,成功实现了高效二氧化碳转换和氧气再生新技术的国际首次在轨验证,有望为我国未来载人深空探测重大任务奠定技术基础。 什么是地外人工光合作用?
8日下午,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叶光富、李聪、李广苏从太空返回60余天后,在北京航天城首次与媒体和公众正式见面。这3名航天员在轨驻留192天,其间进行了2次出舱活动,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时间纪录。“中国空间站永远值得期待!”你对中国空间站“成绩单”了解多少?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16日报道称,随着近日国际空间站漏气问题日渐严峻,美俄两国航天局已要求宇航员采取一系列紧急应对措施。目前,国际空间站里有3名俄罗斯宇航员和4名美国宇航员。报道称,国际空间站的漏气问题于2019年首次被发现,已经持续5年。但从今年开始,漏气速度“出现暂时性加快”。
自2021年天和核心舱发射以来,已有7个航天员乘组共21人次前往空间站执行飞行任务。由于太空为真空环境,为了给航天员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太空之家”,空间站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简称环控生保系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保证航天员在清新健康的空气环境中工作生活?
新年新气象,奋斗正当时。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广大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频道推出的系列报道《抢占科技制高点》,今天介绍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新进展。新的一年,中国空间站迈入全面建成运行后的第三个年头。
我国的空间站自2022年底完成在轨建造以来,已经成为了一座国家太空实验室,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目前规模最大、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平台。随着神舟十九号飞船航天员乘组进入太空,我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四次载人航天任务也正式开始。我国的空间站有什么技术特点?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正式宣告全面建成。前不久,2024年12月30日,在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首次公开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年)(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