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丹东召开新闻发布会称,通过近两年详实的水下考古调查及实物证据,初步判断“丹东一号”是清北洋水师致远舰。这段深埋海下120余年的悲壮民族记忆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拨动了整个中华大地的神经。这是“丹东一号”水下考古重点调查项目媒体见面会现场。
而正是因为邓世昌在甲午战争中英勇无畏的表现,所以邓世昌管带也就留下了碧海忠魂的美名,而作为邓世昌座舰的致远舰也就留在了那片碧海之中,伴随着近几年的考古深入,潜水员们已经在黄海的水下发现了沉没的致远舰残骸,处于保护文物的原因并没有被打捞出水。
在黄海北部海底发现的甲午海战沉船致远舰中,舷窗、炮弹等一些重要文物于近日陆续出水重见天日,再现百年前致远舰的英勇悲壮。5日,考古人员提取出水了一枚152毫米副炮炮弹,结合之前的发现,致远舰的武器配备已经完整展现。
(当年打捞队船员合影)由于邓世昌和致远舰在国人心中的崇高地位,中国有关部门曾先后三次试图打捞致远舰。此外,当地还数次传出打捞“谣言”。第一次,在1988年,当时辽宁省文化厅筹集资金来到大鹿岛海域,在水下进行勘察时,一名潜水员不幸遇难,此次打捞就此搁浅。
今天是我们水下考古调查队在“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项目的最后一潜,我专程下水献上一朵白色的小花,愿这朵小花能常伴与你们,我们的心与你们常伴……2016年10月14日,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我们就要与“致远舰”分别了。这是我们水下调查“致远舰”工作的最后一次下潜了。
编者按这是一篇旧文,作者写于2014年7月致远舰复制舰下胎合拢之际。当今天我们通过央视的全景直播,看到真实的致远舰那些锈迹斑斑的遗物打捞出水之时,关于那场战争那些军人的记忆,再度涌上心头。文 | 白瑞雪东经124度9分37秒,北纬39度51分13秒。
甲午海战中沉没的致远舰水下考古工作一直备受关注。今日(4日),水下考古队员前往沉舰,将舷窗打捞上岸。致远舰右舷,见证了爆炸后惨烈景象。而惨烈爆炸的景象也印证了日军炮弹里多填装的是苦味酸炸药,这种炸药要比北洋海军所使用的黑火药威力大很多。
目前尚没有准确证据表明丹东一号沉船就是致远舰。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也没有对外发布过“该舰是邓世昌所率的致远舰”的信息。从很多人的感情角度来看,更希望是致远舰;但从专家考古的角度来看,可能更希望是超勇舰。因为超勇舰是一艘罕见的撞击巡洋舰,是撞击巡洋舰的鼻祖。
2013年,一企业在辽宁丹东黄海水域清淤时,发现水下有异常磁力,这表示水下可能有大型沉船存在。可是数十年来,这片水域从来没有发生过大型事故,怎么会有沉船呢?这时,工作人员不经意想起,这里正是当年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的战场,这艘船,难道是当年的英雄战舰致远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