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阳江12月15日电 (记者 蔡敏婕)“南海I号”闪耀“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13日至15日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举行。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简称“广东海丝馆”)馆长冯兆发介绍,2024年,陪伴“南海I号”17年的沉箱将退出历史舞台,以另一种方式在博物馆活化展示。
今年是“南海Ⅰ号”全面保护发掘工作启动十周年。12月14日,“南海Ⅰ号”闪耀“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阳江市海陵岛拉开帷幕。研讨会以“互之道”——东西互鉴、陆海互鉴、文旅互融为主题,共商“一带一路”文物保护与研究、共议“一带一路”考古发现与合作、共究陆海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内涵。
11月3日,“南海I号”沉船总体保护项目正式启动,标志着“南海Ⅰ号”古沉船船体发掘工作正式结束,事业重心转入全面保护、研究阐释、活化利用、展览展示、学术交流的新阶段。1987年,广州救捞局在我市附近海域发现了一艘载有大量珍贵宋代瓷器的古沉船,后被命名为“南海I号”。
央广网阳江11月3日消息(见习记者 晁海娟)11月3日,“南海Ⅰ号”沉船总体保护项目启动活动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顺利举行,“南海Ⅰ号”事业重心转入全面保护、研究阐释、活化利用、展览展示、学术交流新阶段。活动现场,考古队向博物馆移交了船体。
早就听说了“南海一号”,早就想来看看这条“土豪船”,深中通道开通,我和老伴参加了“海陵岛湛江3日游”团队来到了海陵岛。意外惊喜,魂牵梦绕的“南海一号”竟然就在阳江的海陵岛。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彩,给力的阳光,和煦的海风,金黄色的沙滩上有一艘巨大的木船,这条船长41.
随着亚洲第一吊“华天龙”号二十几层楼高的巨臂微微上扬,一个巨大的橙色沉箱带着浑黄的泥沙从湛蓝的海水中徐徐升起——备受世人关注的“南海Ⅰ号”在海底沉睡了800多年后,终于重见天日!”南海Ⅰ号“第一次用全体打捞技术,整个打捞成本高达3亿,仅为打捞“南海Ⅰ号”建筑暂时码头就花了1400多万元,单就两艘打捞船每天的租金就高达80多万元,还有施工中投入的钢材、水泥、水下设备、船舶、人工等,算上去,远超打捞工程预算的1.5亿元人民币。
1984年,英国职业盗捞者Michael Hatcher从我国南海海域打捞上一艘沉船,并命名为“哥德马尔森”号。这艘船上载有大量康熙年间的青花瓷器,价值惊人。一年后,Hatcher委托荷兰佳士得拍卖行公开拍卖“哥德马尔森”号沉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