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在线以长文 Article发表了刘兴国组的最新成果Phase separation drives the self-assembly of mitochondrialnucleoids for transcriptional modulation 。
2020年7月14日,同济大学附属普陀人民医院和生物信息系朱瑞新课题组、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张传伦、范陆课题组,联合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William F. Martin等,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Phylogenetic analyses with systematic taxon sampling show that mitochondria branch within Alphaproteobacteria的研究论文。
在进化的最初阶段,原核细胞的基因进行复制,但细胞没有分裂,这个时候,在基因附近的细胞膜向内凹陷,形成双层膜,将分离的基因包围起来,包围了绝大部分基因的双层膜结构形成了原始的细胞核,包围一小部分基因的结构就形成了线粒体和叶绿体。
来源:科技日报《细胞生物学趋势》2020.12线粒体是动态的细胞器,具有重要的代谢和调节功能。早期使用电子显微镜(EM)的研究表明,在不同的细胞、组织、生物能量和代谢条件下,以及细胞凋亡过程中,嵴的结构(线粒体内膜的内折叠)有着巨大的差异。然而,嵴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静态的实体。
这次活动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大家在老师们的启发与引导下,本着科学性第一的原则,充分发挥想象力,集思广益,利用泡沫塑料、超轻黏土、木板、纸板、布料、线绳、细铁丝、大头针、毛线、胶水、玻璃瓶等材料亲手制作了百余件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三维立体模型和细胞漫画图,也有不少同学制作了细菌、病毒、DNA双链等微观结构模型,形式丰富多样,作品让人眼前一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许。
7月6日,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细胞应答交叉科学中心的朱玉山教授团队在THE EMBO JOURNAL上发表了题为“NRF1-mediated mitochondrial biogenesis antagonizes innate antiviral immunity”的研究论文。
近日,明德中学高一年级开展了“指尖上的生命艺术”——模型制作大赛,旨在通过亲手制作生物模型,让同学们进一步走近生物学,感知生物各种各样精细而完美的结构,理解各种结构平凡而神奇的作用,进而帮助学生系统地、完整地学习和理解新知识。
11月29日,安顺市第九中学七年级学生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生物实践活动——生物细胞模型制作。此次活动将理论学习与动手实践相结合,旨在帮助学生深化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理解,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探索热情,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现场,各小组通过抽签确定制作模型的类型,包括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