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毫无疑问在这其中诞生了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事实。我们如今所看到的历史并不是所有的记载都是事实,往往很多的历史事实是经过人为篡改之后才被我们后人所看到的,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历史才显得丰富多彩,并且更加具有研究的价值。
当薛西斯看到他的水师遮没了整个海列彭思特,而海滨以及阿比多斯的平原全都挤满了人的时候,他起初表示他自己是幸福的,但随后他就哭泣起来了。薛西斯的叔父阿尔塔巴诺斯问道:“国王,你现在的所作所为和你刚才的所作所为怎么有这样大的差别呀!你刚刚说你自己是幸福的,可是转眼之间你就哭了起来。
界面新闻记者 | 潘文捷界面新闻编辑 | 黄月在流行文化中,汉武帝通常是“少年天子”的英武形象。但历史研究学者谭木声却告诉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历史学者对汉武帝的评价并不高:“纸面的辉煌看起来都很光鲜,远观秦皇汉武,拓疆万里,扬我国威。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历史学遭遇到后现代主义的冲击,历史学的求真功能受到质疑。历史究竟是应该用来激发族裔文化自豪、自信还是应该传授有关往昔的客观事实?历史必须一再重写以消除种族与性别的成见,还是应该超越当今混乱的政治社会议论之上?传授一贯的国家历史是民主政治必须的吗?
前几天回老家,断断续续看了点电视剧《大秦赋》。不由得想起以前看过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的内容,结合目前美国政客,特别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国务卿蓬佩奥的甩锅、谎言,突然感觉有些历史,是没有真相的。 历史伴随着朝代的更迭,史书都是由后来的史官写的,不免会带有浓重的主观意向。
南方周末的读者朋友们你们好,欢迎来到有点文化,我是本期主播李邑兰。本期我们邀请了马伯庸,对谈的主题是是关于历史的读法。读历史的重点不在于史观是正确还是错误,因为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年龄变化,你永远会有变化。最重要的是对历史的好奇心,要保持住。
知古鉴今,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这是社会的主流价值。但现实中,有少数人对待历史、学习历史,缺乏应有的敬畏、尊重,“不信正史信野史,不听权威听戏说”,审美取向感官化,价值取向虚无化,道德取向去崇高化。对此,我们必须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