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四川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蛴蟆节”都会在在顺庆区、嘉陵区、西充县等多地隆重上演。南充“蛴蟆节” 资料图蛴蟆也就是大众熟知的青蛙,也称作“蛤蟆”。据悉,正月十四送蛴蟆,在川东北部分农村已有300多年历史。
封面新闻记者 刘虎2月11日,农历正月十四,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一年一度的四川遂宁蓬溪县“送蛴蟆”民俗文化活动在文井镇白鹤林村举行。大人小孩成群结队举着蛴蟆灯,唱着“送蛴蟆”歌谣,当地人将象征瘟神的“蛴蟆灯”,送至河边、路边烧尽,祈求来年健康平安,五谷丰登。
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我把蛴蟆送下河。”“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样高。”……蛴蟆,也称作“蛤蟆”。在四川遂宁、南充等地,有一个厚植于川北乡土的地方性民俗节日——“蛴蟆节”,已有300多年历史。
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蛴蟆节,是厚植于川北乡土的地方性民俗节日,也是当地人春节期间的喜庆节日。2月23日,正月十四,在四川南充顺庆区、嘉陵区、西充县等地,又迎来万人点燃蛴蟆灯祈福平安顺遂的年俗活动。灯火流连,年味狂欢。
封面新闻记者 杨涛 摄影报道今天是2月11日,农历大年十四,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三会镇热闹非凡,一年一度的送蛴蟆民俗活动在这里举行。入夜时分,众多市民手拿蛴蟆灯,绕场镇环游,期望来年身体健康,五谷丰登。这一由民间自发举行的传统活动已有几百年历史,现在已经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新网成都2月24日电(王爵 杨峻乙 陈中鑫)2月23日(正月十四),在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三会镇,街道上舞龙、筷子舞、腰鼓等表演轮番登场,激起观众阵阵喝彩。活动现场。陈中鑫 摄据了解,在四川南充有一个载满故事和期盼的日子——蛴蟆节。
“义”警同行,多方携手助力嘉陵区“蚧蟆节“非遗文化成功举办2025 年 2 月 11 日,农历正月十四,嘉陵区三会、金宝、七宝寺、龙蟠、大通几个乡镇沉浸在一片欢乐与热闹之中。这一天,一年一度的“蛴蟆节”非遗民俗活动如约而至,仿佛无声的集结号,吸引着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
主演在开机仪式现场对戏。●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郑钦豪 文/图11月13日,一部讲述南充本土非遗“蛴蟆节”的电影——《灯火》,在南充电影工业职业学院举行了隆重的开机仪式。据悉,本片的演职人员有上百人,均由该校本届毕业生组成,该片也是南充电影工业职业学院2025届毕业生的毕业大作。
星光点点,光影流连;人头攒动,歌谣悠扬。万人手持灯笼,簇拥巨型青蛙,沿蜿蜒山路踏歌而行,如一条巨龙行过,照亮了整座山。 这壮丽、烂漫的场景,胜似动漫《千与千寻》般梦幻的热闹。其实是流传于川东北地区几百年的习俗——正月十四,送蛴蟆现场。
“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每年正月十四夜晚,南充西河流域各乡镇,数十万名当地和周边群众及游客,点亮各自的蛴蟆灯走上街头,星星点点的灯光在乡间小路闪烁移动着,将山野映照得通红,场面颇为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