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棉花,弹棉花,半斤棉弹成八两八。先将整床被子简单拉上网状红棉线,用细长的竹条把线纱甩到对面,另一人轻轻接过后,往被面上一放便牢牢把线黏住了,还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用红绵线摆放成年月、斤两、双喜等富有纪念意义字。
1992年上映了一部战争喜剧电影《三毛从军记》,后来很多人都说这部电影概念很超前,总是在细节中穿插一些流行元素,比如出殡时的《红高粱》配乐,开头时别出心裁的黑白电影情节感,还有“物流队长常凯申”的肢体冷幽默。
弹棉花,又称“弹棉”“弹棉絮”“弹花”,是我国的传统手工艺之一,据记载,在元代即有此业。20世纪七八十年代,婚嫁大喜前,桂林市民必定要到作坊里定制一两套体面的被褥作嫁妆。如今,棉胎定制加工的店铺已很少见,人们记忆中“弹棉花”的“琴声”已难以听到。
一根弦、一个木槌,用充满力度的双手弹出最美丽的音符,弹出白云般的棉絮。弹棉花的工匠们拨动弹弓丝弦“嘭嘭”的声音,是很多年长者童年里不可或缺的旋律,曾经活跃在大街小巷。如今,那熟悉的吆喝声离耳边越来越远。于是,还有人在寻找这样的老工艺,这样的老味道。
弹棉花、做棉被,是很多人小时候的温暖记忆。现如今,这些传统手艺渐渐消失在喧闹的街头。那么,弹棉花这门老手艺在南京还有吗?当然有!而且还很吃香。现代快报记者来到如意里一个小巷子里,店里堆满了加工好的棉被,不少顾客都是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