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日军装备的89式主战坦克的火力和机动性已明显落后于当时世界坦克的发展潮流,尤其是在与苏军爆发的诺门罕战役中,89式坦克自身存在的防护力较差的弱点,更是被暴露无遗,根本无法有效抵御苏军反坦克步枪和PaK36反坦克炮的攻击,而又由于自身火炮口径较小,难以对苏军坦克
美M3坦性能:乘 员: 4人,车 长 :4.53米,车 宽: 2.24米,车 高: 2.64米,最大速度 :58千米/小时,最大行程: 113千米,火力装备:M5型37毫米火炮,装 甲:10~44毫米。
接触问起过很多的抗战老兵,谈及当年与鬼子的作战经历,问起他们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时,他往往都会提及鬼子的坦克。对这个装甲怪兽他们都有着深深地恐惧,甚至在说起往事时,有些老兵脸上都会露出恐惧的表情,手不听使唤的在发抖。
其实这辆功臣号就是日本的九七式中型坦克,该型坦克由日本三菱重工设计生产,1937年开始装备部队,共生产了1500多辆,虽然名为中型坦克,但是战斗全重仅为15吨,长只有5.46米,宽2.38米、高2.38米,装甲厚度15-25毫米,乘员4人,发动机功率149.2千瓦,最大时速40千米,装备47毫米坦克炮1门,97式7.7毫米机枪1挺。
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和德国进入“蜜月期”,为了增强国军的反装甲能力,向德国购买了124门Pak35型37mm战防炮,战防炮是战车防御火炮的简称,这种火炮重432kg,42倍径的炮管可以达到4025米的射程,在500米的距离上具备击穿二战日军所有装甲车辆的能力。
这坦克是人民解放军在1949年解放上海时缴获国民党军的侦察坦克。车全长3.16米,宽1.4米,高1.28米,速度42千米/时,可行驶125千米,装甲厚度6~13.5毫米,可跨越1.45米壕沟、0.62米高墙,使用的是SPACV33式4汽缸引擎,它主要用于战场侦察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