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4月24日,国务院批准了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文化部提交的《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报告》。1986年12月8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批转建设部、文化部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报告的通知》的国发【1986】108号文。
我在拙文“体量全国之最:六百多年历史的淮安府署是淮安历史地位的象征”中曾经提到,现在的淮安府署新中国成立后曾经用作机械配件厂的厂房,而且,为了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工业,很多像淮安府署这样的深宅大院都具有类似的命运。
1915年,居住在淮安东长街的李学增父子,在即将离开淮安时,拍下了一张合影 ,照片上的老人叫李学增,七十九岁,三十年前,他跟随常镇通海道道台沈敦兰,来到他的寓所遂园做了管家,照片上站着的是二子李永义,坐在地上的是小儿子李公仆,我们今天故事就从他开始。
淮安(今淮安区),这座曾经为漕运总督府所在地的千年府城,文化发达、商业繁荣、人文荟萃,物产丰富,虽然于民国初期撤府设县,但似乎往日的辉煌和荣光所积累的底蕴还在,民国之后依然才子能人辈出,此文将介绍其中活跃于银行界的名人群体。
淮安城人杰而地灵,名人辈出,他们遍布政治、经济、军事、国学、文学和艺术等各种领域。关于淮安的名人故居,笔者曾发表过多篇介绍性的文章,如:《大陆银行创办人谈荔孙的故居和淮安“谈氏东文学馆”》、《周恩来故居所在的驸马巷真的和“驸马”有关吗?》《《水浒传》的诞生地,淮安城施耐庵故居至今尚在》、《清末重臣淮安名人杨士骧的故居尚在,原来就是曾经的淮安袜厂》、《清代淮安名人秦焕的故居,当年淮安城内第一豪宅》、《人生污点和亮点集于一身:淮安历史名人、甲骨四堂之一的罗振玉》、《民国时期“四大银行家”之首,在淮安老城的故居至今尚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