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李鸿章奉慈禧太后之命代表大清帝国率团参加完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之后,历经六个月的长途跋涉之后,于1896年8月28日抵达美国纽约,正式开启访问美国之行,他受到了史无前例的高规格接待。
1896年,一股中国风席卷欧美。这一年,73岁高龄的李鸿章带着自己的棺材,历时190天,访问了俄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和美国等8个国家,横跨三大洋,行程达到9万多里。他带着棺材出行,表明了他此次行程的决心和态度。
1895年,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作为钦差大臣签订了《马关条约》,一时间名誉扫地。第二年,俄国政府邀请清政府派人参加同年5月26日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登基加冕,同时还想跟中国讨论如何限制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利益等问题。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清廷赔付了两亿两白银给日本,让日本迅速崛起。李鸿章在德国时留影,在德国李鸿章得到了异乎寻常接待,德皇夫妇摆设国宴,德国首相、外交大臣也给予了高规格的接待,其目的是德国作为新兴的欧洲强国,他希望清朝能大量采购德国军火和在华得到更多的利益。
1896年,李鸿章奉命访美,港口欢迎他的人比肩接踵,但他的心情却五味杂陈。光绪二十二年,也就是李鸿章奉命访美那年,美国的城市早已高楼林立,大理石建筑巍然耸立,水泥路面平坦宽阔。李鸿章不敢想象,原来房子可以建的这么高,路可以修的这么宽,而且遍地都是,这得花多少两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