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胡适发表于《新青年》,是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做出了重要贡献。文章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做无病呻吟,勿去滥调套语,不用典 ,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1917 年初,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中国文学由文言文转用白话文,由此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两年后,他接办《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主张改良主义,引发“问题与主义论战”。
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关键词:白话文运动、文学革命、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新青年》文言文讲究引经据典、骈俪对仗,被历代文人士子视为“高雅”语言,直至晚清,都是官方文书、学校教材、报纸杂志的基本文体。与文言文相比,白话文通俗易懂,易于平民大众接受。
作者:尹洁(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副教授)语言因交际需要而产生,它是人类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递信息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伴随着人类身体器官的进化、神经机制的完善,以及对外部世界认识的不断进步。
电视剧《繁花》热播,胡歌扮演的阿宝带火了“宝总泡饭”。其中一节,借丽丽的话,道出南北饮食的观念差:“我同学嫁了一个男人,婚前无啥,婚后呢,老公对上海的反感,全部转移到老婆头上了,可怜呀,看见老婆吃一碗菜泡饭,吃一口白米饭,老公就翻面孔,老公是种麦出身,天天要吃手擀面,认定天下白馍馍,最是养人,要死了吧,上海新娘子,天天去发面粉,等于开了大饼店,噼里啪啦,每月要做大饼,老公买来大小两根擀面杖,一块木板,一见老婆淘米烧饭,就要哭,要吵,要辩论,讲起来,受过最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