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我是你妈妈的朋友,她让我来接你!”11月24日,汉阳区玫瑰第二幼儿园面向全园中小班的孩子进行了一次特别的防拐骗实验。邀请家长来扮演“心怀不轨”的“陌生人”,通过模拟放学情境、户外游玩对话、零食玩具诱惑等方式,让孩子们了解陌生人的危险,并学会如何在面对陌生人时保护自己。
一、城里“小哥”张恕谦来到胶州西小屯村看到粗茶淡饭皱眉头还有一个星期就要开学,宁安路小学新生张恕谦已经收到了亲朋好友的不少“开学红包”,“大概有4000块钱吧,都说叫我买学习用品,其实我学习用品已经不少了,我妈正在给我精简。 ”虎头虎脑的张恕谦跟记者说话的时候还观察着妈妈的反应。
校门口、小区超市里,小包装的辣条、棒棒糖、薯片、小饮料等零食,家长们避之不及,孩子们却欲罢不能。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这些“价格友好”的零食玩具,正成为许多孩子的“社交货币”。(7月6日半月谈微信公众号) 对于不少孩子来说,价格低廉的“1元零食”并不是他们乐意吃的。
#育儿指南针#人类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居动物,想要在这个社会更好的生存,学会人际交往是最重要的一点,而孩子也是如此。教育专家孙瑞雪曾经提到过:孩子的人际关系就是从一对一交换玩具和食物开始,到寻找相同情趣的朋友开始相互依恋。
来源:【海报新闻】海报新闻见习记者 金立红 济南报道从低头不与人交谈到笑着跟人讲话,从不能肢体碰触到主动挽着身边人的胳膊,这是从12岁到15岁的小丽,也是张富慧做小丽的“爱心妈妈”以来所见证小丽的变化。今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将打造“儿童友好型城市”纳入民生工程的重要环节。
“坐标福建,有想要互换特产的吗?”“西安申请‘出战’!”“被厦门人暖到了。”……近来,各大社交平台上掀起了一股年轻人“互换特产”风潮。规则很简单,网友约定好物品的价格区间之后,各自准备一份家乡的特产邮寄给彼此。 那么,在“万物都能线上购”的当下,年轻人为何重燃以物易物的热情?
提问人 辉辉妈 宝宝2岁8个月更让人受不了的是,最近几天,在楼下看到别的小朋友吃东西,他就直接跟人家要。要是小朋友不给,他就去找人家的家长要。为此,我磨破了嘴皮子讲道理,但他答应得很好,回头又是那样。我和老公打过他几次,他哭得很伤心,并承诺以后不会那样了,但回头还是那样。
“和大学生‘互换’人生?我可没上过大学啊!”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学生们进村之前,石湖荡镇新姚村90岁高龄的老伯柴留祖从未听过这么新潮的玩法。5月15日下午体验了一番之后,他和村里的老人们乐开了花。究竟是一场怎样的活动呢?
校门口、小区超市里,小包装的辣条、棒棒糖、薯片、小饮料等零食,家长们避之不及,孩子们却欲罢不能。艾女士在校门口观察发现,一到放学时间,学校旁边两家面积只有几平米的文具店里,就挤满了学生,非放学时段没有的各种小零食,此刻堆满了店家的柜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