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陕西流行这么一句话:陕西苦陕北最苦,插队知青苦当地老乡更苦。这句话,就是陕北当年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就是在那个年代,成千上万的北京知青,怀揣梦想,来到陕北革命老区,插队落户,接受了贫下中农再教育。资料图片来源网络去年八月末我去北京颐和园游玩,有幸认识了冯老师。
(本文为今日头条原创首发内容,七十二小时内请勿转载!侵权必究)每个人都会有一段难忘的经历或记忆最深刻的往事,我最难忘的人生经历就是下乡插队的那段知青岁月,当年在陕北插队落户的那段时光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一是忘不了那里生活的艰苦,二是忘不了那里乡亲们的淳朴热情和善良。
马成骏是1969年1月份到陕北插队落户的,他曾经在陕北的后刘家沟大队插队落户生活了三年多,后来当兵入伍才离开了他插队落户生活了三年的第二故乡。说起当年在陕北插队时的生活往事,马成骏至今还记忆犹新,那难忘的生活经历仿佛就在昨天。
发生在四十多年前的这个事情,是北京老知青刘云翔老师亲口讲述的,讲述期间,刘云翔老师几度落泪,他说当时陕北农村的生活太苦了,当时发生的事情差点毁了他的前程,现在想想,心里还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但最终的结果还是令人欣慰的,也算是结局圆满吧。
昏黄的灯光下,一枚古朴的怀表静静躺在红丝绒盒中,指针仿佛停滞了时光,将岁月的痕迹凝固在表盘上那细密的纹路里,这枚怀表,曾陪伴它的主人走过枪林弹雨,见证过新中国的诞生,也记录下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真挚情谊,它的主人,名叫李银桥,而这枚怀表的赠予者,正是我们敬爱的毛主席。
唱了半个多世纪的《南泥湾》,让黄土高原上的这个地名响彻大江南北,也让人们永远记住了南泥湾精神。战士们自己动手搭草棚、挖窑洞,自制锄铲、日夜开荒,短短3年时间,把荒草丛生、沼泽遍地的“烂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重温红色记忆 听榆林九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 来源:陕西传媒网2015年08月03日17:0094岁的王子青老人,养成每天读报、看新闻的习惯,这已经成为了他每日的必修课 陕西传媒网榆林频道 见习记者 魏苗荣 实习生 高亚亚报道为追求自己的信仰,他们年仅十几岁就走上了革命道路,长期奋战